一半春休 作品

第六十八章 結緣法帖

 “小港蓮子溪,二十五里到舊堤。”

 大江南岸,望江驛,一位武者打扮的精悍漢子,揚聲對院中圍坐的眾人道。

 望江驛乃水陸兼具的大驛站,大江之上有水寨小港,可停泊三四十艘江船,江岸上圈佔了七八畝地,建起七八幢三層的驛舍。馬廄倉廚,料堆水池,一應俱全。

 驛站後還有上百畝水旱良田,早麥已收,田中只剩平平整整的半茬麥杆。

 驛站大堂前的坪場上,搭起了二三條几丈長的蘆棚。時至中午,天氣炎熱,驛客們三三兩兩地,或站或坐,在蘆棚中納涼,吹江風,閒談。

 “過江後,便是一片沼澤湖汊,河道曲折,蘆葦叢生,五百石大船是過不去的。諸位中有從上游隨客船而來的,便在那小港裡花點銀錢,租個船家。他們走慣了的,可保安全無虞。”

 漢子抬手一指江下水寨,向眾人道。他言語利落,動作磊落,一看便是常年在外行走的江湖人。

 “若是有不信邪的,不租船也不請向導,進了那蘆葦蕩,分不清東南西北,找不到蓮子溪水道,困在裡頭,就怪不了別人了。我等去太湖雖各有目的,但肯定都是接了貼的,都算求法之人。不管是哪家的香客,總都同為法弟子,提醒之責,華某算是盡到了的。”

 他話說完,便提起棚中木桌上的大茶壺,給自己倒了滿滿一碗茶,咕嚕咕嚕一飲而盡。

 棚中不下二三十人,都是昨天到的望江驛,各有來處。有的是從大江上游幾個郡順流而下,有的則是騎馬趕車,翻山越嶺,走陸地官道,甚至還有南方梁國水陸兼行來的。

 “華兄常來常往,熟悉風土道路,不在話下。小弟雖也參加過兩次普福寺山海結緣法會,但都是少年時隨邑社父兄輩們看看熱鬧而已,行程禮儀諸事都有邑社前輩們操心打理。”

 “此次卻是小弟接了敝邑邑長一職後,頭次帶邑社成員往太湖參加法會,一路提心吊膽,食不知味,睡不安寢啊。”

 一位著灰白長衫,讀書人打扮的年輕人出言嘆道。

 “鄙人謝道龍,渤海郡當陌縣人士,忝為本縣王謝兩族邑社的邑中正,請教道兄高姓?”一位身高體壯的中年人向年輕人施禮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