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度 作品

第八章崔周對論

 “做人的品德當以董子所補充的五常為標準,做事應當以公正公平為主,不能被私情以及私情所影響。”

 崔琰所說的五常就是仁義禮智信這幾個,而董子就是董仲舒。

 五常一開始只有孔子的仁義禮三個,後來孟子補充了智,直到董仲舒將信補充上,才形成了五常。

 完整的應該叫做三綱五常,這個理論就是董仲舒所提出的。

 “那倘若有一個儒生為父報仇殺了一個罪犯,有人認為應當依法處理,但是也有人認為,為父報仇乃是人之常情,應當寬恕他的罪行,這種情況怎樣做?”

 崔琰又皺起了眉頭,這周小郎君問的問題怎麼都這麼刁鑽,但是心中還是開始思索起來,面對這種情況他會怎麼處理?

 儒生為父報仇殺死罪犯...

 “罪犯雖有罪,應當由國家的法度來審判,而不應當為了心中的私情,私自將其殺死,若不處理,日後人人皆以之為效仿,國家豈不是亂套了?”

 崔琰說到這裡停頓了,拿過案桌上週瑜讓人準備的茶湯喝了一口,潤了潤喉嚨接著道:

 “不過,儒生有罪卻也有緣故,罪行不可免除,卻也可以免除他的死刑,改為徒刑,讓其在邊關為抵禦外族而出力。”

 周敘對於崔琰的回答並不意外,只是再次接著問了一句:

 “那若是一個罪犯之子,為了替父報仇殺了一個儒生之子呢?”

 “罪無可恕,當處以死刑!”

 崔琰幾乎都不用思考,直接就脫口而出。

 在他的思想當中,罪犯之子又豈能與儒生的地位相提並論?

 這也是儒學中的特點,提倡等級制度,會將人分類成三六九等的地位,而面臨的對待自然也是大不一樣!

 “可是先生說公正公平,兩人都是為父報仇觸犯律法,為何卻有不同的對待?”

 周敘聽到崔琰的回答,直接就繼續追問道。

 崔琰被周敘的話給問楞了,一時間皺著眉頭陷入了沉思,良久才吐露出一句:

 “罪犯之子焉能與儒生之子相提並論?”

 “既然如此又何來公正一說?”

 崔琰的思緒有些混亂了,如今的他不過三十餘歲,學儒也不過十年左右,在鄭玄門下學習也不過短短一年,如果不是當初為了躲避黃巾之亂,他也不會來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