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與哲學 作品

第二十七章 決戰陰山(中)

 百年間陳國的火炮技術不斷精進,衍生出各種大、中、小型制式,船載、馬拉、手推種類繁多,近幾年更是研製出一款名叫“火銃”的手持的細筒小炮,只是技術尚未純熟,沒有投入軍隊使用。

 張煥作為沙場老將,他對這樣的神兵利器十分喜愛,視若珍寶,每次出征總要將火炮仔細包裹好後用馬車拉到前線,行軍更是特意將火炮營安置在隊伍中間偏後的安全位置,兩軍交戰不到萬不得已從不命火炮營出戰,如今與匈奴在陰山腳下的這場決戰,他終於把火炮營給搬了出來。

 剎那間,戰場上近百門火炮齊放,可謂是動如雷震神鬼皆驚,炸得匈奴部隊一時間分不清東南西北,哭爹喊娘亂成一團,匈奴人本就信奉薩滿,敬畏鬼神;常言道:“大炮一響,黃金萬兩”,火炮生產本就不易,配合上萬人作戰的大型火炮更是不便運輸,陳軍萬不得已不會使用,這就更讓匈奴人對火炮鮮有了解,十分畏懼,都以為陳軍有祝融、雷公襄助,膽子小的都丟盔卸甲,撒腿就跑,匈奴一時方寸大亂。

 軻莫頓當然知道是陳軍用火炮突襲,但無奈匈奴士兵孤陋寡聞,他只得大聲呼喊穩定軍心,但他的聲音卻被震天的炮聲掩蓋,收效甚微。

 就在陳軍火炮營彈藥將要耗盡的時刻,張煥身後右側的高地突然豎起一根木柱,足有四五丈高,一人環抱那麼粗,下面七八個人壯漢才得以扶穩,緊接著有幾名工匠手腳麻利地用支柱鐵釘將旗杆固定好。

 就在匈奴人疑惑這又是陳軍的什麼神兵利器之時,炮火營突然結束了轟炸,緊接著柱子上嘩啦啦垂下一面白色的巨大矩形布幡,下垂重物使其不易隨風擺動,而幡旗之上赫然用烏桓文寫著幾個大字:“烏桓人來降!”

 旗下站著十幾個烏桓人,為首的一員烏桓大漢正是數日前在北輿城外被阮明搭救,還送給他烏桓劍的伍長,他身後的同伴們敲鑼打鼓吹奏烏桓人家鄉的樂曲,他更是向戰場中的族人們邊揮手,邊對著木製的喇叭用烏桓話大喊:“來啊!烏桓同胞們!匈奴人佔領我們的家園,壓迫我們參戰!是時候反抗啦!我們眾志成城!”

 軻莫頓本就被陳軍越騎營隔在一邊,這會兒他身後的匈奴部隊又經過炮擊傷亡慘重,局勢早已發生了變化,烏桓人哪裡還有心思繼續與陳軍對戰?一個個放下武器向張煥右側的高地走去。

 “你們幹什麼!都給我回來!”軻莫頓歇斯底里地怒吼著,可就在他極力挽回局勢之時,張煥左側的高地又突然豎起另一面大旗,旗上用鮮卑文寫著大字:“鮮卑人來降!”

 旗幟下站著的是贈予阮明鮮卑弓箭的老者,他身後也跟著十幾個鮮卑族人,他們拿起鮮卑的旗幟用鮮卑話搖旗吶喊:“拓跋大王被匈奴人追殺失散!大家不要再給匈奴人賣命啦!快跟我們一起反抗匈奴,尋找大王!”北輿城外那日抱著孩子的鮮卑婦女喊得最是大聲,鮮卑族男女老少一時齊聲呼喚,感人肺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