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克爾傑克驢 作品

第165章 上兵伐謀,背水一戰

 第五場:井陘之戰。 

 井陘之戰發生於漢三年十月(前205年,以十月為歲首) ,由韓信指揮,在井陘口一帶對趙軍的一次出奇制勝的進攻作戰。 

 漢王三年,張耳與韓信於井陘大破趙軍,斬成安君陳餘於今贊皇縣,追殺趙王歇於襄國。 

 漢王遂立張耳為趙王。 

 此戰,韓信奇正並用,背水列陣,拔幟易幟,靈活用兵,出奇制勝,速戰速決,最終以少勝多,譜寫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光輝的篇章,是我國古代靈活用兵、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 

 公元前205年,韓信率軍擊滅了魏王豹,平定魏地。 

 此時,黃河北方尚有代、趙、燕三個割據勢力。 

 韓信針對這些割據勢力只圖據地自保、互不救援的弱點,便向劉邦提出進一步開闢北方戰場,逐次消滅代、趙、燕,東擊田齊,南絕楚軍糧道,對楚軍實施側翼迂迴,最後同劉邦會師滎陽的作戰計劃。 

 它得到了劉邦的讚許和批准。 

 公元前205年閏九月,韓信擊敗代國的相國夏說。 

 公元前205年十月,韓信統率漢軍,越過太行山,向東挺進,對趙國發起攻擊。 

 趙王歇、趙軍主帥陳餘聞訊後集結大軍於井陘口防守。 

 井陘口是太行山有名的八大隘口之一,就是河北獲鹿西10裡的土木關。 

 在它以西,有一條長約幾十公里的狹窄驛道,易守難攻,不利於大部隊的行動。 

 當時趙軍先期扼守住井陘口,居高臨下,以逸待勞,且兵多將廣,處於優勢和主動地位。趙軍主帥陳餘手下的廣武君李左車,很有戰略頭腦。 

 李左車向陳餘認真地分析了敵情和地形。 

 韓信越過黃河,實施外線作戰,前段時間俘虜了魏王豹、夏說,並乘勝進攻趙國,士氣旺盛,“其鋒不可擋”,所以趙軍必須暫時避開漢軍的鋒芒。 

 但是漢軍方面也存在著很大的弱點。 

 這主要表現為,漢軍的軍糧必須從千里以外運送,補給困難。 

 井陘口道路狹窄,車馬不能並行,因此漢軍糧秣輸送一定滯後不濟。 

 鑑於這一分析,李左車進而向陳餘建議:由他帶領奇兵3萬人馬從小道出擊,去奪取漢軍的輜重,切斷韓信的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