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華夏聖人評選

 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年),王守仁出生,他的母親懷孕十四個月才分娩。

 王守仁5歲仍不會說話,但已默記祖父所讀過的書。

 有一高僧過其家,摸著他的頭說“好個孩兒,可惜道破。”

 祖父根據《論語·衛靈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為他改名為“守仁”,隨後他就開口說話了。

 十二歲,王守仁就讀書塾。

 十三歲,母親鄭氏去世。

 幼年失恃,對他來說是

一個很大的挫折,但他志存高遠,心思不同常人。

 一次與書塾先生討論何為天下最要緊之事,他就不同凡俗,認為“科舉並非第一等要緊事”,天下最要緊的是讀書做一個聖賢之人。

 十五歲時,他聽說石英、王勇、石龍(石和尚)、劉通等起義,就屢次試圖上書皇帝,獻策平定農民起義,被父親斥為狂妄。

 同年,他出遊居庸關、山海關一月之久,縱觀塞外,那時已經有經略四方之志。

 弘治元年(1488年),王守仁十七歲時,他到南昌與諸養和之女諸氏成婚,可在結婚的當天,大家都找不到他。

 原來這天他閒逛中遇見一道士在那裡打坐,他就向道士請教,道士給他講了一回養生術,他便與道士相對靜坐忘歸,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去 。

 弘治二年(1489年),王守仁十八歲時,與夫人諸氏返回餘姚,船過廣信,王守仁拜謁婁諒。

 婁諒向他講授“格物致知”之學,王守仁甚喜。

 之後他遍讀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謂“物有表裡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學說。

 為了實踐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決心窮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麼都沒有發現,人卻因此病倒。

 從此,王守仁對“格物”學說產生了極大的懷疑,這就是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