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蠶繭

 晌午時分,牛彪去了趟採石場,帶回來五個半米高的大石臼,送到黑河邊。

 石臼有了,喬欣花了兩天時間畫水力舂米機,圖紙完工後,又花了兩天時間,一比一地做了一個模型,模擬測試過後,沒有問題,找到了馬天。

 讓他嘗試複製。

 馬天在喬欣的教導下,加上有天賦,早已今非昔比,不僅能看懂圖紙,還能舉一反三,拿到模型後,兩人討論了一下,最後做了一些地方的優化,

 喬欣要的東西,馬天都是趕工做出來,因為他知道,每一樣東西,都會改變華夏部落,起到重大的作用。

 這個水力舂米機一出來,往後將節省更多的勞動力。

 水力舂米機的結構並不複雜,在舂臼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立式水輪提供動力。

 水輪立於河水急流之上,輪上裝有葉片,隨著水流而轉動。連接水輪的轉軸上安裝有若干彼此錯開的撥板,用以撥動碓杆。

 隨著水輪不停地轉動,通過撥板持續間斷帶動撥杆,從而實現舂臼有節奏地抬起落下,完成舂米的工作,日夜不息,效率非常高。

 最近天氣越來越冷,但是氣候乾燥,喬欣的紙張乾得很快。

 沒有經過漂染的紙張,呈現出一種原始的漿黃色。

 不夠白,但很柔韌,不是那種一碰就掉屑的那種,可以使用。

 但喬欣想精益求精,打算再試驗幾種材料,看看區別,再找出最好的方案。

 她以前學過歷史,知道最開始的時候是以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為原料造紙,後來以竹、麻、皮料和稻草等,其中竹紙產量佔首位,尤其南方近山區多造竹紙。

 藍星華國的北方多是生產麻紙、楮皮紙、桑皮紙為主,黑石城身在北方,要想找到對應的植物,應該不難。

 在馬天製作水力舂米機的時候,喬欣上午處理完公務,就漫山遍野地跑,尋找不同的材料。

 桑皮紙以桑樹皮為原料,楮皮紙以楮樹皮為原料,還有構皮紙,麻紙等等,只要找到相對應的植物,就能得到相對應的紙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