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衛生問題

 “一週時間,有點倉促啊。” 

 劉川苦笑。“炮兵可是技術兵種。” 

 “就簡就行,就三個要求,一不怕響,二腦子清楚手腳麻利,三會看標尺刻度。” 

 “能聽指揮遠距離開火打散敵軍陣營就行,咱也不指望他們玩兵種協同、徐進彈幕這種高端技術吧。” 

 “這就不簡單了!老範,你要想你面對的是二世紀的漢朝人。” 

 “哎!在現代科學麵前,漢朝和清朝區別不大。” 

 範規揮揮手,倒是信心十足。 

 “在戰鬥中學習,在戰鬥中成長,這才是咱們的隊伍!” 

 …… 

 在劉川和範規在現代準備物資的同時,古代乾山島的各項事情,也在有條不紊的進行著。 

 水利驅動的破碎研磨機器已經安裝好,和原始的衝擊水輪機不同,這次帶來的是能適應較低水頭和較大流量的貫流式水輪機,在2米的水頭下即可穩定發揮作用。 

 這種小型的旋槳式水輪機材料甚至可以用硬木製造,五六十年代大量農村小水電和水力站大量使用了木質水輪機,大概可以到五十馬力,缺點是耐用性不高,木製軸杆只能用上兩到三年: 

 不過幸運的是,那個營州匠人的老頭,便是在南方用過杜詩版本水力機的。雖然機器的制式不同,但原理是相通的。 

 這無疑給崔師古幫了大忙,在築好簡易水壩安裝好水輪機後,老頭和幾個徒弟把燒磚和製作土水泥的幾樁工作給接了下來。 

 老頭叫呂常,沒有子嗣,只有一個親傳弟子叫蒲安的,當成兒子帶在身邊,他們這一支工匠,是正兒八經的墨家後裔。 

 “老呂,建材的事情我就交給你了,給我上心盯著一點。”崔師古的古語現在也說得很流利了,“記得我教給你的《窯匠歌》,泥要熟、水要勻,磚的八角才分明……” 

 《九工十八匠歌》,這是方紅兵當年在當年插隊的南方農村收集來的,裡面很多做工的口訣,在這個時代都是足以推動生產力的大革新。 

 “小老兒遵命,先知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