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的雲 作品

第235章 整肅憲綱謀劃深(四)

 嚴嵩當然明白嘉靖的意思,當即告退,嘉靖希望嚴嵩和徐階打成默契後再上奏,免得到時候又是一番風雨。 

 嚴嵩回到內閣後準備和徐階攤牌,裕王府內,朱載坖也在和講官們談論京察的事情,和其他的官員們面對京察多少有些惴惴不同,朱載坖的講官們對此都顯得風輕雲淡。 

 主要是因為他們都屬於翰林院官吏,本來按照制度,五品以下官吏都是通過部、院堂上官主持的堂審。在京察當日,所有應察的五品以下京官齊聚吏部,在吏部公堂聽候自己的考察結果。 

 但是翰林院的官員不再堂審之列,原因也很簡單,理論上在大明的制度上,根本沒有內閣這個機構,內閣制度,其實從其職掌成員、官署移文來看,都是脫胎於翰林院制度的。而翰林職官群體通過多年的努力,逐漸把持了票擬之權,內閣學士們與翰林院的關係是頗為密切的。 

 內閣和翰林院是同出一源,掌內製、備左右,但又得不到正式認可的輔政機構。從內閣的法律地位來看,終明一代,內閣一直與其母體翰林院保持著至少是名義上的隸屬關係。 

 現在的內閣的權力雖然已經超越了翰林院的職能範圍。但內閣在性質和形式上始終無法突破明初翰林院制度的設計。其在政治上對朝政的干預無論從法律上,或者傳統上都得不到認可。 

 《大明會典》中始終沒有把內閣當作 一個獨立的官署,而是把它劃入翰林院。就連內閣大臣也認為內閣超出翰林院 之責的政治運轉方式,在傳統上是不正常的。 

 有鑑於內閣和翰林院的這種特殊關係,翰林院的考察,自然與其他官署不同,翰林院官員的考察,直接由掌院學士負責,然後由內閣考核后皇帝決定,不由吏部和都察院負責。 

 裕王府講官們當然不怕京察了,掌院學士和閣臣只要不傻,就不會刻意和講官們過不去的。所以講官們倒是無所謂的,向朱載坖介紹著京察的相關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