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杏壇

 要知道古代書籍稀少的主要原因,除了世家大族私藏外,便是抄寫困難。 

 抄完一整部書,至少也得需要半個月的時間,而且幾千字便是一車的竹簡。 

 之前司馬徽收徒講學之時,很多學子根本就沒有書籍,只能苦哈哈的幹聽。 

 而有了這印刷術,便可實現每個學子都手捧聖賢典籍的盛況。 

 “這些也是用於印刷的工具嗎?”韓玄的父親韓亮,走到一旁裝著一個個小拇指大小的泥印,其上也有反刻的字,數量繁多,分別放置於不同的木格之內。 

 “是的父親,這是屬於活字印刷,相比於雕版印刷更為靈活。”韓玄點了點頭,看著幾乎佔據整面牆壁的泥活字,眼中閃過幾分苦澀。 

 要知道這些泥活字,可是害苦了他。 

 當初他研製印刷術時,自然而然率先想到的就是鼎鼎大名的活字印刷術。 

 他命令工具燒製泥印,並雕刻文字時發現,這個工程量遠超他的預計。 

 畢竟人們尋常使用的漢字,常用字就有三四千個,再加上一些不常用的字就已經破萬,數量繁雜,宛若漫天繁星。 

 更何況,很多書籍內,一頁之中會出現很多的重複字。 

 這就代表著,有些常用字需要大量的製作。如果說常用字每個製作十個,不常用字每個製作兩三個。 

 經過韓玄的初步計算,這足足需要將近十萬個泥活字,這還是韓玄往少了計算。 

 但活字印刷術使用起來,極其靈活,遠超雕版印刷術。 

 在印刷時若是發現有錯字,活字印刷只需要重新更換泥活字即可,而雕版印刷則是需要重新雕刻整個版面,少說也得浪費個兩三天的時間。 

 而且,漸漸的韓玄也逐步發現,活字印刷術的缺點。 

 簡單的來說,光是選字就極為困難,面對著一整面牆的泥活字,你就找吧!定然是找的暈頭轉向。 

 而且找字,你就得認字,這就代表尋常工匠無法擔任這項工作。 

 而雕版印刷則不同,哪怕工匠不識字,只需要將需要篆刻的字寫在薄紙上,再反貼在木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