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非花月夜 作品

第829章 世上輝煌終落幕

 現在的漢國已經不是剛剛建立的時候,劉備在的時候,他即便是有失敗,但內部依舊能夠維持穩定,但現在不一樣,出現失敗之後,沒有人會去擔責任,全部都是甩鍋,互相的指責,以及暗地裡的潮流。

 皇帝哀嘆著說道:“燕軍勢大,難以抵擋,現在可謂是我大漢生死存亡的時候了,為什麼會這樣,難道是我大漢的命運如此嗎?”

 洛振業面無表情道:“這世上哪裡有命運能夠決定一切的事情?

 賢明的君主能夠抓住那些一閃而逝的機會讓陷入滅亡的邦國興盛,讓失去的禮儀制度恢復正常,而昏聵的君主呢?

 他不知道祖先創業的艱難,相信虛無縹緲的命運,忽略古代聖王的美德,追求奢靡和華麗的宮殿服飾,不願意傾聽忠臣的勸諫,身邊全部都是那些奸邪的小人。

 沉迷於美色和肉慾之中,不能謹慎的剋制自己,而且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

 這麼做卻還想要得到一個興盛的國家,這是何等的可笑呢?

 軍隊已經廢弛了,人心已經潰散了,您不是遭遇了命運的厭棄,而是自己放棄了自己,天降下的災禍,尚且可以活命,人自己所造出的孽,卻是不能彌補的。

 臣曾經多次的勸諫陛下,在陛下學習的時候將這些道理說給你,但最後陛下都當作耳旁風,認為這些都是沒有用的言語,懷著這樣的態度,又怎麼可能得到好的結果呢?

 結果等到敵軍已經攻破了城池,降服了百姓和軍隊,兵鋒已經指到了脖頸上,死亡就在眼前,社稷就要傾覆,宗廟就要損毀,你才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有了一絲的悔恨,可笑。”

 洛振業在扎心這方面是頂級的,他這些話本該作為諫言去講給皇帝的,但皇帝不接受他的勸諫,自古以來,先有賢明的君王,才有能勸諫的賢臣。

 到了現在這個時候,皇帝有些自暴自棄的說道:“如果現在已經晚了,那朕就知道投降吧,這麼打下去,又是在做什麼呢?”

 皇帝的言語瞬間嚇住了一眾大臣,漢國雖然危在旦夕,但還不至於已經徹底回天乏術,這麼直接投降,那豈不是為天下笑。

 洛振業眼中徹底失望,人在絕境的時候,無論是心理上,還是身體上,通常會爆發出前所未有的力量,就連泥人也有三分火氣。

 一個皇帝,最不能割捨的就應當是他的皇位,任何想要奪取他皇位的人,皇帝都應該有拔刀相向的勇氣。

 人的能力天生有高有低,但骨子裡的這股氣不能缺,但現在他聽到的是什麼?

 投降?

 話說到這個程度,洛振業已經認為漢國沒有任何翻盤的點了。

 人生在世上,總是要期待奇蹟的。

 人只有相信有奇蹟才能創造無窮的未來,歷史上多少以弱勝強的戰役,都是處於劣勢的人不放棄,拖到敵人自己出現了問題,才能夠成就大業的。

 但現在皇帝卻放棄的這麼幹脆。

 洛振業憤然道:“皇帝陛下,你不喜歡讀書,更不喜歡讀史書,臣作為你的老師只覺得慚愧,我沒能教出一個可以振興邦國的君王來。

 臣今日再最後教你一次,一個君主走到末路的時候,應該怎麼做。

 史記上記載著,在邦周滅亡的時候,周天子說過‘寧願在暴雨高歌中死去,也絕不在沉默中活著’,一個君王,走到末路的時候,就要記住一句話,寧可戰死失社稷,絕不拱手讓江山。

 如果就這麼投降了,你愧對宣烈皇帝,我愧對歷代英侯。

 我絕不投降。

 若是有朝一日九天之上見到宣烈皇帝,你妄為劉氏子孫。

 言盡於此。

 皇帝想要投降就投降,我今日就會離開奉高到前線去,既然我勸諫不了你,那我留在這裡,也沒有什麼用處。”

 說罷這句話,洛振業轉身就走,他不想再見到皇帝。

 這世上哪裡有不為國家社稷陪葬的君王呢? 他以為自己是禪讓的君王嗎?

 洛振業對著皇帝的這一段狂噴,驚呆了殿中的臣子,殿中的侍衛反應過來之後,連忙攔住了洛振業的去路,洛振業眉頭一皺吼道:“你們要攔我嗎?”

 他雖然不再年輕,但卻依舊聲音洪亮,何況漢國中誰人不識英侯,那些侍衛對視幾眼後,緩緩推開,洛振業正要離開,皇帝終於從被噴的呆愣中回過神來。

 然後皇帝直接哭了。

 哭的還相當的悽慘,邊哭邊道:“老師,這世上誰不怕死?為什麼一定要死,漢聲帝尚且活著。”

 他說出這話時,殿中群臣中大多數人都眼光閃爍起來,能活著,還是不願意死的,尤其是皇帝準備投降的話,那就更沒必要了,但亦有一群人昂起頭顱。

 洛振業轉過身來直直望著皇帝,又掃過殿中群臣,對著皇帝平靜道:“如果我大漢能勝這一場,萬事萬安。

 如果不能勝,只要陛下願意死社稷,臣便願意給陛下殉葬,讓英侯爵位隨著漢皇帝的消失而消失吧。”

 說罷洛振業徹底不再回頭,離開了這裡,只留下面面相覷的一眾人,有一些人跟著洛振業離開,皇帝張了張嘴想要將洛振業留下來,但卻不知道該說什麼。

 死社稷哪裡是說說那麼簡單呢?

 皇帝如果真的有那麼強的意志,他就不可能走到這一步,他只想享樂,舞文弄墨,沉湎於聲色犬馬之間,人生在世上,不就是為了享受嗎?

 洛振業走出大殿,望著湛藍的青天,他好像看到了自己的父親,記憶已經很是模糊了,他的父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去了草原,然後再也沒有回來。

 他走在皇宮中,這裡的建築並不如何的巍峨,在幾個國家中,可能是比較差的皇宮,所以皇帝一直想要修建更好的宮殿。

 先漢和後漢的所有皇帝都不曾臨幸過這座城池,這裡從不曾是大漢的任何一箇中心。

 但他踏在這一塊塊青石板上,望著那些歲月劃過的痕跡,腳步卻只覺愈發的沉重,漢朝最後的一點痕跡,就要隨著這座城池而落幕了嗎?

 這裡有三代皇帝的奮鬥,有五代英侯在這裡振作,這裡終究也有一些光輝,就這樣落幕,於心何忍呢?

 ……

 關於英侯一系,在蕭衍率領大軍離開建業時,和洛顯之開誠佈公的談過。

 若是其他的家族,分家這麼久,早就沒有什麼關係,蕭衍也不在意,但他知道洛氏不一樣,這個家族對於親情的重視,是遠超常人想象的。

 蕭衍曾經問洛顯之,若是他率領大軍攻破奉高,那該要怎麼處理英侯。

 洛顯之當時沉默了許久,而後才緩緩說道:“陛下,你不會在奉高見到一個活著的英侯,他身上揹著的爵位,和漢這個名字綁定,漢國破,英侯亡,如此而已。”

 洛顯之的語氣中帶著深深地壓抑,蕭衍幾乎沒有見過洛顯之的這幅表情,他又問道:“那你為何還要主持對漢國的攻伐呢?你明明可以選擇進攻蜀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