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非花月夜 作品

第649章 劉郎才氣

 “這黃氏竟然能被本郡士族評價為巧取豪奪,這到底是……”

 到底是什麼禽獸?

 這是所有人心中想說的話,就連士族都看不下去,不願與之為伍。

 劉琰又將自己所瞭解到的有關於黃氏家主的事情一樁樁一件件說出來,越聽劉備越震驚,張飛瞠目結舌道:“這狗賊是怎麼活到現在的?”

 這不僅僅是張飛的疑問,同樣也是其餘眾人的疑問,按照他這種做法,早就該死了,上一個惡貫滿盈卻安穩如常的是十常侍,那是因為一直待在皇宮之中。

 那些民間的義士再猛也不可能進皇宮之中去殺十常侍,但是十常侍那些為非作歹的親戚被仇殺的可實在是太多了。

 劉琰苦笑道:“這黃氏家主知道不安全,一直待在莊園之中不曾外出過,而且他捨得花錢,還是有許多人會為了錢財去保護他,以及去剿滅那些和他有仇的盜匪的。”

 剿匪!

 劉備等人臉一黑,關羽憤然道:“這狗賊是把大哥當作那些為了利益而奔走的亡命之徒了嗎?”

 不僅僅是關羽,趙雲這種脾氣比較好的人也憤怒起來,張飛更是大聲嚷嚷著,“大哥,讓我去一矛捅死他!”

 劉備性格剛烈,自然更是受不得這種刺激,憤聲道:“真是欺人太甚,欺壓百姓之輩,也配與我劉備同席飲酒?

 還用那些虛假之言來矇騙我,這難道不是敗壞我的名聲,毀壞我的道義嗎?

 是可忍,孰不可忍?

 這樣的惡賊竟然堂而皇之的列在郡國之中!

 大漢的社稷難道不是這些人敗壞的嗎?

 若不是這些惡賊,百姓怎麼會生活在困苦之中,又怎麼會有那百萬太平軍揭竿而起?

 若不是這些惡賊,沒有太平軍,大漢的天命怎麼會失去呢?

 若是不能殺了這惡賊,我劉備就枉為劉氏的子孫,就對不起天下人稱我這一聲玄德公!”

 劉備下定決心要和這黃氏拼一拼,這實際上是頗為冒險的一個舉動。

 若是比武力的話,那劉備自然是要比黃氏強的,畢竟黃氏不是呂氏那樣甚至能聚集兵員過萬的大豪族,他只是一個郡縣之中的豪強罷了。

 劉備有三四千精銳步騎,在濟南國中是當之無愧的軍隊實力最強,就算是放在整個青州,只要他招募一些輔兵,同樣是最頂尖的實力。

 之所以冒險是因為黃氏畢竟是士族豪強,極有可能會讓整個濟南國乃至於青州士族豪強對劉備產生惡感。

 雖然黃氏名聲不好,許多士族豪情都很反感他,但這畢竟是士族豪強內部的事。

 從外面來的軍閥對本地士族豪強動手,這是一個非常不好的行為,那些保守的士族豪強領袖會將這個視作挑釁。

 一旦州郡士族對劉備排斥,那他想要盤踞青州的計劃就會徹底破產。

 毫不誇張的說,在這個時代,沒有士族支持就是百分百成不了事的,就連董卓都有涼州士族支持,公孫瓚有幽州士族支持。

 但即便是這麼兇險的選擇,劉備聽到的卻是毫不猶豫,斬釘截鐵的三道聲音:“好!”

 他望向關羽、張飛以及趙雲三人,只聽三人齊聲喊道:“願隨大哥主公,除此惡賊!”

 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能和劉備從微末時就因為志趣相投而混在一起的關張趙三人,自然是同類型的人。

 他們對劉備的選擇毫不意外,並且發自內心的支持。

 簡雍和劉琰對劉備都比較瞭解,知道眼前這個人是真正貫徹仁義之道。

 知道這些事一說劉備他肯定要動手,就算是把現在這些基業都賠進去,他也不會有絲毫的猶豫。

 無論心中如何想,在表達了一番自己的意見之後,兩人還是緊隨其後表達了支持。

 劉備眼見自己這麼冒險的行為眾人卻毫不猶豫的支持,他頗為感動甚至帶著些許哽咽道:“諸位,有你們相隨,是備的福氣啊。

 既然如此,那便為濟南百姓除此害!”

 既然定下了要除掉黃氏以及其他和黃氏同流合汙的豪強的計劃,那就要好好規劃一番。

 只要是打仗的事情,就不能掉以輕心,即便是獅子搏兔,也應該使用全力。

 ————

 帝既別瓚,率眾出幽入青,一日三戰,青州賊潰,作鳥獸散,帝率精騎三千餘渡河而南,入濟南國。

 濟南國有豪強黃氏素聞帝威名,設宴款之,以聲樂舞姬惑,帝初見,察黃氏怪異,詐作飲宴頗歡,數曰:“歌不止,舞不歇矣。”

 黃氏以為得,帝又詐醉離席,使琰風聞,果得黃惡,罄竹難書,帝及諸將親近皆憤然,帝乃擲書於地,怒曰:“此賊,不殺不足以平民憤,不殺不足以彰其惡行!”

 有士人進曰:“主公息怒,吾等外間率軍而至,擅殺郡中士族,恐日後無立錐之地矣,還請主公三思。”

 帝憤然曰:“吾少時立志,平天下不平之事,救天下苦命之人。

 此豈虛言乎?

 百姓受難若此,吾親目歷歷,不拔利刃,不除惡賊,安敢以仁義立於天下之間哉?”

 帝語慨然,諸將群臣皆奮然衝冠,又告士卒,各持兵刃,引黃氏出府,雲有強弓,一箭斃之,又破族府,婦孺皆留,有罪皆殺,三日乃終。

 黃氏族滅,隨從族滅者六,皆有大惡,血腥屠戮,國中一時震驚。

 稍傾,國中父老百姓簞食壺漿慰勞,有壯士越三縣而一夜至,泣淚跪于軍前言稱以命還恩。

 濟南國中寇,亦有率眾歸於帝者,國中有士人奔帝,曰:“使君仁義,吾等敬服,願為門下吏。”

 軍中喧囂,至郡國名士拜見乃止,帝收郡國子弟、亡命盜匪,以作鍛鍊,合眾兩萬,號為“青州”。

 三月,帝移師而南。——《季漢書·宣烈本紀

 終於寫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