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非花月夜 作品

第353章 太學

 館驛。

 一行儒生打扮的學子跟著一些老人來到了這裡,一位略微有些年輕的學生疑惑的問道:“老師,我們儒家在天下之中有數處私學,可以自由的教導弟子學問,為什麼要來長安摻和漢廷的官學呢?

 孟氏儒恐怕不會受到皇帝的喜歡,難道要為了迎合皇室而改變我們的學說嗎?

 弟子不願意!

 即便不進入學宮,若是想要入仕,前往拜見洛氏君侯即可,弟子以為摻和官學有些不智。”

 孟氏儒很清楚自己學派的思想是不為皇帝所喜的,但孟氏儒不能改變,其他學派對皇室卑躬屈膝就算了,孟氏儒是指向皇權的一把利劍,若是敢丟掉自己的底色,洛氏不會饒了他們。

 老者回想起昭城派人送來的信,當即笑道:“孟氏儒當然是威武不能屈的,君臣三論是永遠不會丟棄的,誅除獨夫也銘刻在典籍之中。

 伱瞭解這些,卻對天下局勢看的還是不夠清楚啊。

 皇帝陛下要建立學宮,到昭城去求書,那就一定會答應昭公的條件。

 孟氏儒,乃是儒家正統嫡系之一,儒門聖賢無數,但洛孔二聖之後,首推孟聖,洛聖曰王,孔聖曰仁,孟聖曰義,道統落在孟儒身上,毋庸置疑,這是諸子聖殿所認可。

 如今是孟氏儒進入學宮的最好機會。

 建立學宮本質上並不難,正如我們建立的私學,一些房舍,一些書籍,就足夠了。

 但是為什麼邦周千年,只有洛國學宮興盛呢?

 儒家的興起和巔峰都是什麼時候呢?

 是孔聖和孟聖遊歷天下之後,在洛國學宮擔任祭酒之時,那時的洛國學宮由儒家主持,自然是偏向儒家的。

 如今的漢廷太學同樣如此,來到長安並不是為了在太學之中培養人才,而是將孟氏儒的經書,作為太學的官學典籍之一!

 這是關係到派系千秋的大事,而且洛氏一定會助我等一臂之力。

 若是錯過這一次,以孟氏的思想,再想要進入就千難萬難了。

 到那時,儒門別枝在漢廷昌盛,孟氏思想卻不登朝堂之高,難道要返回昭城,尋求洛氏庇護,再等待數十上百年的機會嗎?

 若真是如此,難道不是我們的過錯嗎?”

 這一番話帶著無數的反問,震的眾人半響說不出話來。

 這些的對話在長安城的各處都響起,這些蜂擁而來的學派首領,都是見到了這件事的重要性,才趕來長安城。

 失去這次機會,就是失去至少百年!

 ————

 從三代教育和祭祀融為一體的官學,到洛國剝離了祭祀的純粹研究學問的學宮,直到漢朝出現了按照經書分類的太學,甚至出現了專講某一經學的博士,古代的學院體系基本上在漢文帝時期形成,後續所有的官學以及私學,都沿襲了這一套體系,直到現在。

 這是漢王朝承上啟下的又一大功績,是漢王朝走向鼎盛進程中的明珠。——《漢王朝興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