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非花月夜 作品

第17章 定亂

 洛蘇便將兩人商議的結果告知眾人。

 “太傅,您沒開玩笑吧?”

 “熊頓那樣的桀驁之輩,能答應這樣的條件?”

 “申呂之地讓出是很正常的,但是唐隨之地他也能讓出?這是真的要重新稱臣?”

 一道道不敢置信的聲音傳來,熊頓實力不弱,最重要的是,他能舉國而來,對於這一場戰爭的目標,雙方從一開始就是不同的,這才是雙方僵持的根本原因。

 漢水五國,遠離中原,人口稀少,蠻夷眾多,據說還有瘴氣,是蠻荒之地,即使是就封也沒有多少貴族願意去,對於絕大多數諸侯來說,在這裡建國就是白白將人力物力浪費掉。

 但是他們清楚,隨唐對於楚國來說是核心利益,一旦讓出這裡,洛邑很快就能重新構建一條防線。

 “熊頓雖然已經臣服,但針對楚國的防禦卻不能落下,孤已經決定,待太子登基之後,向新天子請金冊,在申地、隨地、桐柏、唐河四地,冊封四位方三百里的侯爵,並且駐兵三年,穩固四國的社稷。”

 四位侯爵!

 這可是大手筆,每一位侯爵的冊封都意味著財富的重新分配,所以現在對於諸侯的冊封越來越慎重,只有真正的王子、公子,才能得到冊封。

 至於天子會不同意,那根本不可能,姬息現在還沒有成年,到時候主政的肯定是洛蘇,就像是曾經的素王。

 唯一的區別就是,姬昭當初攝政,是武王親自下的遺詔,那是總攝邦周,代王政事,擁有天子的所有權力,洛蘇沒有遺詔,會有很多人反對他,到時候洛邑之中定然還有一番爭鬥。

 等到熊頓將請罪書遞來之後,洛蘇派遣一支軍隊去接受申呂之地,等到這兩座城池拿到手中,這場對峙才算是徹底結束。

 熊頓的撤退很快,他還需要回到國內賞賜國內的貴族,而且突然退軍也需要說明理由。

 勤王大軍也開始緩緩撤離,大多數的軍隊都由諸侯的部下帶回封國,至於諸侯們自然不會回去,太子姬息的登基大典在洛蘇離開的時候就開始準備,這次回去,便要擁立姬息登上王位。

 很多人都過來問洛蘇何時擁立太子,即使按照禮制姬息即位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但是擁立之功是會記錄在冊的,到時候各種封賞都會列上去。

 本來這種事情,大家都是搶先,先到太子面前刷臉熟,但是如今洛蘇都放著白給的功勞沒要,很明顯是在這件事情上有所謀劃。

 這種情況下,就連那些與洛蘇不對付的諸侯,也沒敢成為眾矢之的。

 洛蘇只能一遍遍的對眾人講:“孤腹中自有良謀,待回到洛邑之中,便告知各位。”

 實際上洛蘇早就已經列好了擁立的名單,政治無小事,接下來的洛邑政治秩序,就從這一次擁立開始佈局。

 現在最重要的就是休養生息,絕對不能陷入內鬥,所以洛蘇花了很多心思,回到洛邑之後,諸侯們終於收到了洛蘇的這份名單。

 面對這份名單,再想一想洛蘇的用意,眾人只能拜服,不愧是素王之後。

 名單之上一共十數位諸侯,分為四批。

 第一批是洛侯、燕侯、晉侯這三位姬姓中最強大的諸侯,這是宣佈姬姓諸侯對他的大宗繼承人的認可,洛蘇特意沒有將衛侯列入其中。

 第二批則是二王三恪,作為邦周的客人,他們的政治地位還是很高的,彰顯邦周的天命正統。

 第三批則是齊國這些重量級外戚,他們強大能夠彰顯天子手中的力量。

 最後才是其他的異姓諸侯代表,他們的存在主要是證明,邦周不僅僅是有諸姬之地,天子仁德的對待天下所有臣民。

 隨著眾人對姬息的勸進,周王朝迎來了新的天子,姬息。

 ————

 楚王頓,破周、攻巴、剿蠻,凡百餘戰,無不勝者,無不克者,時人皆以兵主稱之。

 侍者曰:何不北上問鼎之輕重?

 王曰:洛侯者,素王之後,執掌王業,天命在周,吾敬天而知命,故不向北。——《史記·楚世家

 一個人的成功,不僅要看自身的能力,也要看歷史的進程,熊頓,亂世之豪傑,落到這樣一個結局,是歷史上多少忠臣名將的縮影。

 ……

 感覺每天那個陰間時間更新確實不太好,以後大概就這個點更新,為了防止大家等太久,今天加更一章。

 這麼貼心的作者,大家動動小手,投投票票,月夜拜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