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子歸 作品

第17章 萬里遙遙青山夢,十年天地故人心

 他笑說你不也是耍賴,佯裝腿軟誆我去扶你。

 小姑娘一時無言,便生了他的氣。任他講了幾日的戲本子也沒能讓她說一句話。

 於是師父又說,去溪邊捉魚,不捉滿一擔不許回來。

 他無奈,只得認命去溪邊,可寒冬臘月,千里冰封。這溪邊哪來的魚呢?他坐在石頭上苦思冥想。覺得冷了,便運功拒寒。不覺間,溪邊冰層消融,他看見有魚湧上來,即刻就動手捉。手指通紅,不多時便有半筐。他看那魚皆張著嘴圍上來,還以為此處春氣回暖。他突然於心不忍,便挑著這半筐魚回來。想著便是半筐,也夠幾人吃上多日,大不了師父再罰他去捉。

 誰知他已在這呆了兩天兩夜。回來卻不見師父,一問小湄,才知道師父為了找他,將山裡翻了個遍。

 師父回來後滿鬢是雪,活像棵老松。見著他,卻要他去抄書。

 小湄在一旁偷偷笑他。

 師父問他是如何捉魚的。他便一五一十地說了。

 師父又問,既然如此容易,為何只挑了半筐回來?

 他便說,萬物有靈,他心中不忍。半筐足矣。

 末了,師父少見地和顏悅色,說道,“小湄,你師兄已入心境。”

 小湄以為師父是說他劍法精進,日後尋著機會便與他討教劍法。小湄的天分極高,又對劍術有著獨到的見解。最初他習得拳法,師父要他學劍術。小湄便在旁邊看著,竟能指出他的錯處,還能同師父討論劍法中的不足。連師父都時常說,她是難得一遇的劍骨。

 他自認劍法進境並不如她。卻因為先前的諾言難以兌現,便總是憑著經驗和力氣勝她一籌。

 小姑娘自然也是個不服輸的,愈挫愈勇。

 槐花開了又落,一晃五年過去。

 師父賜他二人寶劍,一曰青山,一曰白雲。他持青山劍,而小湄持白雲劍。

 也是同一天,一白眉僧人化緣叩門,師父雖不喜,也不好打發,便開門迎客。這是兩人三年來看到的第一個生人。

 老僧用了齋飯,心懷感激,便提議為他二人算上一卦。

 師父欲要趕人,可兩人卻感興趣,開口便應下。師父只好作罷。

 僧人說他仁心齊月,是大道之才,但成也系水,敗也系水。切記切記。

 “那我呢?”小湄看他講得玄妙,笑著問道。

 那僧人看了看她,便搖搖頭,說道:“清風自去來,白雲何所歸。小姑娘,你與我佛有緣,不如跟了我修行?”

 師父拍案大怒,他從未見過師父如此嚴詞厲色,便要拔劍驅他下山。

 那老僧看著羸弱,腿腳竟生風,不多時便消失在山林中,連師父也追不上他。武功竟比師父還要精進。

 兩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時想不明白。本以為師父回來要訓斥他二人,沒想到師父對他們比竟從前寬容了許多,也更為親近。

 二人有了寶劍在手,劍術更是卓越。可小湄卻總是棋差一招,屢屢落敗。

 彼時師父說,小湄劍心未成,不得其法。要她收斂性格,心會神凝。

 小姑娘苦著臉,問他,“師兄,劍心是什麼?”

 可他亦解釋不清,只得說,“可能就是小湄出劍的理由吧?”

 她看了看手中的寶劍,疑惑:“出劍需要什麼理由?”

 他便說:“師父說,執劍者,當匡扶正義,守護蒼生,替天行道,是謂正道。”

 少女有些不解:“可師父也說,天道有常,既然萬物自有輪迴,又何必你我來拔劍守道呢?”

 這話被師父聽了,卻笑著說:“小湄倒是比你有悟性。你雖為長,小湄卻能比你走得遠。”

 這下輪到他不解了。

 師父遂問了個問題。

 這風吹槐花落,是風在動,還是這花在動?

 他尚在疑惑,小湄卻突然笑了,說道:“師父,小湄明白了。”

 老人微笑道:“你二人再比試一次吧。”

 兩人遂拔劍。而這一次,小湄勝他半招,率先點

在了他的胸前。

 師父說,既然學成,便去山下轉轉吧。

 二人早有下山之意,一聽師父如此說,高興還來不及。小湄更是驚喜,以為孃親許她下山,滿心都想著尋找孃親。

 下山前,師父曾算了一卦,對他二人說,閒事莫管。

 可一下山,兩人便遇上一樁“閒事”。山匪劫道,民不聊生。

 二人看不過,便略施小計,懲治了那群山匪。誰知他二人心性純粹,又不通世事。斬草未除根,不慎遭了那山匪的算計。倒真應了師父那句“閒事莫管”。

 山匪偷了小湄的隨身之物,要引他二人前去。兩人本不會落入敵手,只是小湄說,那隨身之物是孃親繡的香囊,孃親說,只有學了這香囊上的繡法,才能找到她。於是二人為了取下香囊,落入陷阱。他拼死將小湄推出了陷阱。不為別的,只為他自無牽無掛,可小湄還未尋到孃親,他是師兄,自然要護著她。就是山匪窮兇極惡,苦苦折磨他之時,他也未曾後悔。

 他痛極,本以為,這一生便這樣結束了。

 再醒來時,又是棲梧山,槐花樹,可樹邊已經沒有那個人影。

 倒是多了一個劍冢,冢上落滿了槐花,碑牌有些風雨消磨的痕跡,刻著:“白雲無歸。湄拜別。”是她的字,卻刻得入木三分。

 師父說,小湄下山了。

 他欲追問,可師父卻說,他亦不知小湄去向。他將劍冢挖開,只見白雲劍寸寸而斷。

 彼時他重傷初愈,只得留在山上。不知為何,師父連山下也不去了,設下迷陣,封了棲梧山,像是蒼老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