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軍武國策

 被朱標這麼一說。

 徐達好似想到吳禎、吳良二人罵罵咧咧,將呂宋國主揪到奉天殿上的場景。此時一個恍惚竟直接笑出了聲。

 也是見徐達不再執著增兵一事,朱標語氣和緩,溫聲繼續道:

 “徐叔,如今無論江浙、東南,亦或是雲南等地均有駐軍。”

 “侄兒以為,除非諸國聯合,一同舉兵犯我大明。否則的話,我朝根本不需為各地增兵。”

 “之所以如此,乃是侄兒不希望今後之大明陷入戰爭泥潭,不能脫身。”

 “東南、西南,江浙沿海,三地將來或許都有戰事。”

 “可遇到戰事便只依靠朝廷增兵,恐怕也是不妥。”

 “侄兒能接受太平之時,國庫出銀,養兵於外。”

 “侄兒不能接受,一遇戰事,各地均仰賴朝廷派兵,卻無自保之決心和能力。”

 待朱標說完,老朱、湯和都很是認同的點了點頭。

 朱標這想法也是沒錯。

 前宋朝廷實行強幹弱枝的國策,讓大量禁軍守衛京城,戍邊也是輪番而來。此舉雖保證宋朝不會出現似五代十國那般,將帥擁兵自重的情況。

 可也造成了宋朝邊軍實力不濟,宋朝從一開始便文強武弱的現象發生。

 也是因為有了宋朝的前車之鑑,老朱擔心敵軍長驅直入,直接打到京城。

 將原本不會傷筋動骨的戍邊之戰,打成生死存亡的京都保衛戰。

 故而大明建國之初,老朱仍以大將領兵,駐守邊境。

 鄧愈駐守西北,沐英駐紮雲南,吳禎、吳良東南沿海練兵便是如此。

 可老爺子也有似趙匡胤那般的擔憂,擔心軍權旁落,禍及朝廷。擔心朝廷不能掌控軍隊,使得大明出現宋朝之前,五代十國的亂象。

 所以在老朱的構想中,最終還是由諸皇子代替大將,駐守邊境。

 這個法子自然是比宋朝強幹弱枝的國策要好。

 可老朱看不見的,乃是這些藩王一代一代繁衍下去,大明後期僅奉養這些皇室便讓國庫十分吃力。

 然而!

 朱標的法子雖顯折中,但不得不說的確不錯。

 地方邊軍有守衛抗敵的能力,可國朝最主要的兵力還是掌控在朝廷手上,掌控在天子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