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開設三司

 “神機坊,主管火器、火藥的製造。”

 “天工局,研製機巧裝置,就是儒生所不齒的奇技淫巧。”

 “至於興農司,如名一般,興農助農。”

 聽朱標說完,劉伯溫心中陡然一驚。

 按照朱標的說法。

 神機坊,發展軍事。

 天工局,製造機巧,便利各行各業。

 興農司,改善民生。

 這三者無論哪一個稍有成績,都是對大明國力的整體提升。

 想到這裡。

 劉伯溫眼中滿是異彩。

 縱然是他,此刻也不得不佩服朱標的奇思妙想。

 他劉伯溫怎麼就從未想到,可以從民生、機巧這兩個方面去提升國力!

 “殿下,依臣之見。”

 “神機坊,只能從京都抽調火藥老手,製造火器的巧匠。”

 “天工局,則要在民間尋找擅長製造機巧裝置的能工巧匠。”

 “至於興農司,則是要尋找一些有經驗的老農。”

 “說的沒錯,不過也要找一些年輕的學子門徒進入三司。”朱標看向劉伯溫,沉聲說道:

 “神機坊的人手,從東宮抽調即可,孤的東宮有這些人。”

 “至於天工局,興農司,需要在全國範圍徵調能工巧匠。”

 朱標本是農學出身。

 袁老的三系雜交法,朱標自然清楚。

 將來找到玉米以後。

 也不能學北面那位老大哥一樣,在旁系雜交上耽誤時間。

 應該學習吳老的辦法,用自交手段去培育高產秧苗。

 至於海鹽提煉,水泥煉製,以及強度鋼材的煉製,這些朱標並不是完全瞭解,也沒有信心一下辦成。

 但朱標覺得,想要完成這些項目。

 若是有結晶、鹽析、合金的概念,沒準會加快進度。

 而農學需要用到的小區、物候期、雜交、自交等概念,也需要普及。

 有經驗的老手自然需要。

 但大多時候,人們都會被所知所見,所困。

 也是因此。

 三司也需要年輕門徒進去學習,好完成知識概念的

更新迭代。

 一時間。

 朱標與劉伯溫兩人相互問答。

 仔細說著神機坊、天工局、興農司,將來都需要研究那些東西。

 可一旁的李善長卻全然聽不進去。

 朱標、劉伯溫兩人暢想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