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 作品

第96章

 第二天還是在鳴泉茶莊,徐清安排了徐稚柳和程逾白的會面。

 她打開三隻紙包,按照先後順序擺放好。程逾白一看就笑了:“怎麼?要跟你這位朋友見面,還得先通過考試?”

 徐清賣了個關子:“我這位朋友來頭不小,不是誰都見的。”

 程逾白不喜歡徐清維護別人,尤其男人,繃著臉不說話。吳奕指著他鐵青的臉大笑:“你小子也有今天!讓老師我先來會會你這對手。”

 第一件是一隻青花碗。

 饒是吳奕這種非科班行家,一眼也看出來了青花的問題。陶瓷一行有句話算公認的,那就是世上沒有兩件一模一樣的手工瓷,哪怕你用同樣的瓷土和工藝流程,只要涉及到手工,哪怕視覺效果上做得再一點不差,根本上還是有所不同,肉眼能辨別的就是青花圖樣。

 手繪的畫面有筆觸感,一條線中就能看出深淺濃淡的變化,故而不存在一模一樣的手繪青花。尤其景德鎮本土青花瓷,大多手繪,仔細看的話釉色都是有變化的。

 如果沒有變化,圖樣死板,多半就不是手繪,而是貼花。

 一般會用到貼花的,大多是骨瓷。程逾白解釋:“中國瓷器的原料是高嶺土、瓷石和少量的石灰。骨瓷的原料是骨粉、粘土和少量的石英。中國瓷器的主要化學成份是氧化鋁和氧化硅,骨瓷除了這些,還多了一種磷酸鈣。磷酸鈣來自骨粉,可以增加瓷器的透光度。”

 一般骨瓷有30-45%的動物骨粉。吳奕把碗拿起來一看,程逾白就知道是骨瓷。

 骨瓷的弱點是可塑性差,沒法手工拉制,只能用模具旋制或注漿等工法生產。換言之,骨瓷必須批量生產,少量個別生產成本太高。而且骨瓷是低溫瓷,燒成溫度是1150度左右(中國青白瓷基本都在1280以上),這個溫度許多金屬顏料不能髮色(比如青花的鈷和釉裡紅的銅),只能用釉上貼花方法裝飾。

 以上兩點決定了骨瓷只能工業化生產,無法藝術創作,而貼花的形式也更符合量產,常與骨瓷一起出現。

 可以說,近現代以來正是有了骨瓷的獨創,才大大動搖中國千年瓷都的地位。

 “畢竟很多人都認為生產才是第一發展力嘛。”程逾白說這話時,眼睛就瞟著徐清,還不忘她原先的理論,抓住機會就要埋汰她。

 徐清懶得跟小氣鬼計較:“你最好可以用教學試驗證明你重手工的方向是對的,否則你什麼也批判不了。”

 第二件是一隻高足雙耳玉瓶。

 吳奕上手摸了摸,有些拿不準,對著光源看了又看,瓶身釉面介於透明和不透明之前,摸起來的手感不能說粗糙,但要說光滑細膩,又差了一點。

 他用拇指和食指捏起玉瓶的足底,儘量減少接觸面積,用指甲彈擊瓶身,迴音不算清亮,也不低沉。

 “這叫什麼?不是瓷器吧?但也不像陶器。”

 瓷器的燒製溫度通常在 1200 度以上,陶器在 900 度以下,不同溫度燒製的結果是,瓷器比陶器更有光澤,對光源看是半透明的,而陶器不透明。瓷器手感光滑細膩,陶器就要粗糙一些。聲音尖銳的是瓷器,聲音低沉的是陶器。

 無論是瓷是陶,敲起來都是有迴音的。如果非常短促,類似敲木板的聲音,那這件陶瓷很可能有暗傷,遇熱會裂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