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明 作品

第999章 旅蒙幫


                 同一日,距離京畿之地一千多公里的延綏鎮也是罕見的下起了鵝毛大雪,令地不少百姓和軍戶紛紛熱淚盈眶,享受著來之不易的雨雪。

  明英宗正統年間,草原上最為強盛的蒙古部落便是瓦剌部,為了防止勁敵扣邊犯境,窺視中原,明廷便在都督王禎的建議下修建了延綏沿邊城堡、墩臺、衛倉等以控制邊防,待到正統十年,延綏巡撫馬恭更是擴展了邊牆和各營堡城池,使得延綏長城初具規模。

  成化年間,草原上新興起的韃靼部又是多次扣邊犯境,明廷遂以餘子俊為副都御史,令其巡撫延綏,並將延綏鎮的鎮治由綏德遷到愉林,至此延綏鎮坐實了九邊重鎮的名號。

  餘子俊經營延綏二十餘年,整邊備,擴充兵員,使延綏鎮防守能力大大加強。有很長一段時間,蒙古人不敢輕易越邊南下,軍民相安,蒙漢出現了和諧氣氛,延綏邊境各處開始了蒙漢互市。

  "互市"自秦漢時期便有,不但是中原王朝向周邊蠻夷小國彰顯存在感的途徑,更是控制其經濟物資的重要手段。

  畢竟邊陲蠻夷不似中原王朝,生產力極為低下,自然條件又極為惡劣,故而中原生產的茶葉,絲綢,鹽巴,糧食,鐵器便成為了這些蠻夷小國求而不得之物。

  古有"絲綢之路",本朝有"鄭和下西洋",古往今來,中原王朝通過"互市","禁市"等手段不知多少次在不耗費一兵一卒的前提下,輕易的決定了蠻夷部落的興亡和滅絕。

  正所謂,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有利益的地方,便有商人。

  因為延綏知府餘子俊治理延綏有方,使得關外蒙古和關外漢人的關係日漸融洽,故而延綏這等九邊重鎮也是陸續出現了天生逐利的商人們的身影。

  此後隨著餘子俊致仕,延綏長城之外的蒙古人再度蠢蠢欲動,曾短暫興起的"互市"也是不得不畫上句號,但逐利的種子卻是就此在延綏生根發芽。

  ...

  隨著遼東建州女真的崛起,"閉市"的政策也是有所鬆動,不少心懷鬼胎的商人們紛紛鋌而走險,越過長城,偷偷的與長城外面的蒙古人交易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