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侯書生 作品

第64章 不同階層的思想碰撞

立場、出身、所受教育、成長環境、思維方式等不同,人就會產生不同的言論和態度,做出不同的決定和選擇。

 偏偏華夏民族自古以來就人多地廣。

 這無疑加劇了差異化。

 基於此,一場場戰爭、辯論被髮起。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便是明證。

 最終秦朝一統,法家勝出。

 法家的條條框框很多,維護條條框框的手段說起來也很多,但歸結起來就倆字——懲惡。

 法家最終被儒家取代。

 並非因為儒家有多好。

 而是因為它的手段歸結起來也就兩字——揚善。

 其實它倆就跟陰陽一樣,一體而生,誰也離不開誰。

 為什麼懲惡?因為希望人不要惡。

 為什麼揚善?因為還有很多惡人。

 那為什麼儒家能贏?

 歸根結底是因為儒家說話好聽。

 低情商:懲惡。

 高情商:揚善。

 前者聽著就消極,但實際上很積極。

 後者聽著就積極,但實際上很消極。

 人這種生物,是願意聽好話的,哪怕明知是假話。

 君王這種生物更不必說。

 於是儒家上位,越到後面偽君子越多。

 因為儒家給出了條條框框的關於‘仁義禮智信’的定義。

 有人便開始專門研究定義,照貓畫虎,以求得到名和利。

 相較而言,道家就高明多了。

 一個‘道’字,涵蓋了所有,不偏不倚。

 一個‘道’字,哪一家的學說都避不開。

 儒也好,法也好,別的什麼家都好,都相當於是分了一塊有形有質的蛋糕。

 而道本身是蛋糕的概念,是一種形而上的理論。

 已經得道的張角,辯贏劉徹他們豈能不非常容易?

 但話又說回來了,吵不贏你還打不贏你?

 這便是張角無奈痛苦的地方。

 這也是他選擇傳道的原因。

 他想影響更多人,群策群力。

 李中孚看出來了,張角也想向劉徹傳道,想用自己的思想去影響他,所以才會一上來就語不驚人死不休。

 但很可惜,劉徹並沒有明白,反而被氣跑了。

 “他未必是錯的,我也未必就是對的。”酒桌之上,張角如此感嘆。

 李中孚‘嗯’了一聲:“雞子不撒尿,各有各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