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春景 作品

第 49 章 穿越中世紀049


而這類型的工作,在此時都是金匠來做了——之所以不僱幾個金匠,專為制鏡工坊所用,路易莎也是有考量的。

她想的是,不同的金匠有不同的擅長風格,到時候鏡框做出來就很少會重複,件件都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品此時金字塔塔尖的一小撮人,追求新潮,追隨別人的‘標新立異’還不夠,自己也愛搞一些標新立異的操作。

他們估計也不會希望自己花大價錢買到的鏡子,和別人的很像。

這也更對得起玻璃鏡頂奢的定位路易莎做奢侈品歸做奢侈品,絕對不是奸商啊!核心競爭力是多方面的,而不會像後世,真就是一個logo了唄。

路易莎得到了滿意的回答,也沒有再多問什麼。等到下一面鏡子也開始製作,之前一面也晾乾了一些。在慢慢用清水沖洗掉了廢液殘留,又在鍍銀層外厚刷漆保護鍍銀層時,她就沒再看了——其實現在限制制鏡工坊產量的,是原料供應有限。

用擦粉拋光得光潔閃亮的玻璃板,還有製作幾種溶液的化學原料,供應起來都不是那麼容易。與之相反的是,整個銀鏡反應快的驚人。

倒也不是不能原材料擴產,但問題是,那樣銀鏡的出產就太多了!很難繼續奢侈品格調——說起來,當初路易莎計劃讓銀鏡成為特魯瓦經濟增長點的打算,她都不知道是失敗,還是成功了。

說成功了,因為要限制產能的關係,真正惠及到的市民其實沒有預計中的多,連帶效應也不明顯。要說失敗了,其實整個產業僱的人也不少了。

不說制鏡工坊直接僱工了,就說玻璃工坊,都因此單開了一個小組,專門製作最優質的玻璃板。這師父加學徒、幫工,就是十來人了。至於最費工的拋光,使用的人工有數十人之多!畢竟一面合格的玻璃板,兩人一起拋光,也得數日才能達到完美。

再然後,那些製作溶液用的化學品,無論是路

易莎自行辦小作坊生產(筆趣%閣小說)_[(.co)(com),
還是從市面上採購,都會給不少人帶來工資不低的工作——保守估計,這也是百來人的用工了!

算下來,僱工達到了兩百人左右,再考慮到路易莎給他們都開了不錯的報酬,他們一個人就可以養活一個家庭.這其實是讓兩百個家庭過上了不錯的生活。

哪怕按比較低的戶均水平,算每個家庭4人(古代農業社會,無論是華夏,還是西方,正常光景,一個家庭平均人口都在4到5人的樣子),這也是800人了。

這是什麼概念呢?要知道此時一些小城市,整個城市就兩三百個家庭,總人口千人左右。這樣的城市,真要說人口數量,其實並不比一些繁榮的大型百戶村多。只能說人口密度大一些,老百姓多從事手工業,而不是農業。

所以換個說法,如果路易莎真把整個銀鏡產業集中起來,足可以原地建立一座小城了——200戶人家從事制鏡相關業,再加上一些人家做建築工、木工、金屬匠等,服務於那200戶人家,總人口超過1000人的小城就足數了。

只不過特魯瓦城在此時屬於大城市,家庭數大約是5000,人口有兩三萬。這樣規模的制鏡業投入其中,水花就沒那麼大了——可即使如此,那也是城裡1/25的家庭的直接生計(這還沒有計算間接利好的),終究不能輕視。

只能說,沒有集中起來,很多就顯不出來了。尤其是很大一部分出於保密需求,放在了遠離城市的地方(甚至包括制鏡工坊本身,也是放在城市郊外的),更是起不到多少帶動城市的作用。

不過這些路易莎也不是很在意,作為一箇中世紀領主,執著於‘城市化’,那就太傻了。

路易莎是在宣佈,制鏡工坊這周都拿雙倍薪水,就算沒有薪水的學徒,也有相當於普通僱工一個禮拜報酬的獎賞可拿後,才離開制鏡工坊的——路易莎不太懂管理學的事,畢竟上輩子她就是個普通大學生,社會經驗都是0。

但曾經生活在現代,她至少什麼都懂一點兒。知道現在作為一個封建社會的(預備)‘領主’,只要能每次施恩都沒被中層隔斷,叫下面的人始終知道自己吃誰的飯,拿誰的賞。其他方面再不犯原則性錯誤,基本也就穩了。

而離開制鏡工坊後,路易莎沒有把玻璃鏡的事拋諸腦後,而是更放在心上了。她很清楚,這一門財源到這個時候才成了一半,剩下一半就是推廣玻璃鏡了。

即使玻璃銀鏡本身在這個時代非常能打,不做推廣,就這樣直接拿去大貴族的宮廷,其不凡也是不言自明的,人們總願意給它出高價。這推廣也不能完全躺平——路易莎是現代人的節奏,不願意等玻璃鏡的風潮慢慢形成。

對此時的人們來說,幾年時間一件奢侈品能幹傳播並流行於各個宮廷就很快了,路易莎卻是三五年都等不了。

另外,搞推廣始終是有其意義的。或許不能把本來價值100塊的商品賣到10000塊,但要把價值1000塊的商品賣到10000塊卻是有希望的。

“.最近有什麼大事發生嗎?我是說,大家都關心的那種新聞!”路易莎在思考如何給玻璃銀鏡製造一個驚豔亮相,第一次出場,必須得讓儘可能多的人印象深刻才行。但一時想不起有什麼好機會,便詢問起侍女和侍從最近的新聞來了。

當然,說是新聞,以此時新聞傳播的速度,時效性也就那樣。現在說起來的,說不定早就過去了。

作者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