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春景 作品

第 48 章 穿越中世紀048


路易莎立刻見了馬克西姆。

馬克西姆並非是布魯多宮廷的人,如果沒事,不大可能來見路易莎——想想最近交給馬克西姆的任務,路易莎首先想到的就是玻璃除氣泡的事兒辦成了!

事實也如她所料,馬克西姆喜氣洋洋而來,還帶來了最新生產出來的樣品,一塊經過切割的玻璃板。這塊玻璃板呈方形,邊長大約三四十釐米的樣子,是馬克西姆用麻布包裹了後帶進特魯瓦宮的。

路易莎將玻璃板攤放在桌上,一點一點查看玻璃內部的情況。要說這塊玻璃板裡一點兒氣泡都沒有,那是不可能的,但屬於是乍一看注意不到那些氣泡的程度。如果是這個水平的玻璃板,用來做銀鏡完全足夠了。唯一的問題是,良品率是多少?

哪怕是之前,不計成本的投入下,大量的玻璃板出品中,也能挑出差不多品質的玻璃板呢!

如果良品率依舊低的令人心碎,那就沒意義了倒不是成本問題,嗯,或者說成本只是小問題,畢竟價格開的足夠高,還是能賺錢的。

更大的問題是,路易莎即使是要把銀鏡做成奢侈品,也不是那種字面意義上‘價值連城’的。那種才出貨多少?也就比一錘子買賣強的有限。在她的計劃中,得源源不斷有銀鏡交易達成才行,那樣才稱得上是‘財源’嘛。

另外,也只有這樣,才能帶動一座城市的繁榮歷史上威尼斯的興盛當然不只是因為一個水銀玻璃鏡,但威尼斯那樣的大城市在此時也不多見。如特魯瓦城這樣的中型城市,本來就不差,一個玻璃鏡業,也夠它完成一次飛躍了。

“怎麼做得這麼幹淨漂亮的玻璃的?良品率怎麼樣?”路易莎看過後高興地問道。

她其實有一些猜測,至少不會是之前的良品率,不然馬克西姆也沒必要來‘報喜’了。

馬克西姆在一旁早有準備,立刻回答:“是新來的玻璃匠馬爾科立功了!他真是調製玻璃液的一把好手,在他了解我們原本如何配製原料後,立刻提出了兩個改變。一個是□□的用量調整,我們過去總以為□□的用量應該是越多越好,他讓少用一些。”

路易莎因為關心窗玻璃和玻璃鏡的原因,也完整了解了一番玻璃生產。所以知道□□是砒石的一種——天然存在的砒石有紅砒和□□,□□比較純,基本可以看做是‘砒.霜’。

砒.霜如果足夠純淨,用化學式表達就是□□。換個說法要用□□,其有效成分就是□□。

路易莎其實不知道□□和砒.霜是□□,她只知道□□用在玻璃生產中,應該是做澄清劑用的。

所以說啊,穿越文裡‘沙子+石灰石=玻璃’的總結,實在是太精簡了!不只是沒提沙子的種類(用沙子是為了二氧化硅,真不是所有沙子都可以的),還隻字未提燒玻璃要在原料中加入澄清劑、助熔劑等。

沒有這些,也不是燒不成,只是會‘事倍功半’。費時費力費錢,得到的玻璃卻質量很差!

路易莎心裡估計,大家平常用□□做澄清劑之一,肯定樸素覺得,放的越多越好(只要不超太多)。

事實上,大家沒發現□□要不多不少,才能避免澄清氣體過飽和而太多,無法在有限時間內排出,由此溫度下降、玻璃成型後,留在玻璃內的情況(路易莎也不知道這點)。還是因為□□其實不便宜,正常情況下都省著用,產出的玻璃更多會因為澄清劑不足而導致細小氣泡太多。

至於用太多了導致氣泡太多,大家真沒條件發現。

另外,

也有玻璃內氣泡多少,其實受多種因素影響,‘混沌體系’裡單一因素的起效情況,沒那麼容易觀察清楚的原因。

“然後是原材料的處理,為了得到更乾淨的原材料,我們總會將回爐的碎玻璃清洗,白沙也是。馬爾科認為我們太著急了,清洗原材料是對的,可不等原材料乾燥就進行燒製,這肯定會導致氣泡增加。(筆趣閣小。說)_[(.co)(com)”


馬克西姆這一說,路易莎就明白了——有些事別人沒指出的時候看不出來,但一旦指出,作為一個什麼都知道一點兒的現代人,還是多少能想到些什麼的。

路易莎猜測,一些氣泡可能是水蒸氣氣泡。原材料中的水分在燒製玻璃的高溫中,一般都會被蒸發掉。但肯定不能第一波就蒸發乾淨,而一旦等到玻璃溶體出現,再想蒸發就很難了。好一點的情況,和澄清氣體匯合,大部分都能蒸騰排出。

差一點,還可能高溫下以離子態遊離。別看化學方程式顯示,玻璃燒製過程中沒有這個,但以路易莎這輩子親手做實驗的經驗來說,很多變化只是條件苛刻,不是主要反應而已。但在高溫之下,或多或少都能發生一點兒。

那不影響大局,但就是能讓一次反應不那麼完美。

“.我們重新試了一次,果然氣泡減少了不少。”馬克西姆的語氣中充滿了敬佩。

他自己本身也是玻璃匠出身,更能看出自己和馬爾科的差距。原材料要乾燥不說,這還可能是尼斯玻璃匠傳承的經驗。可□□的添加,別看說起來很簡單,實際澄清劑到底多少是多,多少是少,是能輕易說清楚的嗎?

此時很多原材料都談不到後世那麼‘純淨’,生產條件也難保每次都‘標準’。所以生產過程中,很多真就是看工匠的經驗,根據情況做一些微調!

馬爾科一來,隨便就做了判斷。其實不用看最終結果好壞,單看這一點就是很厲害的表現了——真要是沒那個能力,哪敢那麼迅速乾脆地做判斷?這樣的信心,都是無數次成功堆出來的。

“這就得到了這樣的玻璃?”路易莎指了指攤放著的正方形玻璃板,問道。

馬克西姆回答說:“不,路易莎郡主,這樣得到的玻璃已經好很多了,但要這樣完美是不可能的。還是馬爾科,由他親自動手操作,負責攪拌玻璃液。他一定是經驗比所有人都豐富,總之由他來做,氣泡就是會更少。”

雖然普遍認為攪拌玻璃液可以幫助氣泡析出,但實際上過多攪拌、震動,也會導致氣泡更多生成。所以具體操作,全在工匠的經驗。同一個作坊,經驗豐富、技術高妙的工匠可以高概率產出合格產品,別人則就是另一回事了。

“看起來,玻璃工坊可改進的地方還有很多。”路易莎的語氣倒不是生氣的意思,就是字面意義。

馬克西姆頓了一下,雖然知道路易莎不是生氣要責怪誰,還是立刻說道:“是這樣,但工坊也有做的很好的地方,馬爾科先生也稱讚過。譬如我們窯爐裡用的煤炭,他說品質很好,煤煙特別少,這是有利於氣泡減少的。”

煤煙等夾裹在玻璃液中,就會分解形成細小卻大量的氣泡。

當然,就算大家不知道煤煙和氣泡的聯繫,也能‘樸素’地、自然而然地想到,品質高的燃料對提升玻璃品質有好處。但還是那句話,到底有多大好處,在一個混沌體系裡,是說不大清楚的。而工坊要考慮成本,就不一定能用上最好的煤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