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離原上曉 作品

詩箋飛過望江樓(給老爹圓夢)

 【我爹聽說了我在寫小說的事情,讓我也幫他發佈一下他的文章。老爹喜歡文學,寫文看書是他的愛好。大家有空可以看看!寫寫評論!文章寫的成都望江樓。感謝腦婆!!】 

 成都屹立於川西沃土,歷經千年風雨的洗禮,風華絕代。如果說,成都是一部書,我坐在錦江河畔閱讀了十八年,也只是讀完了目錄;如果說,成都是位美麗的少女,痴情的我百般殷勤,十八年來,也只是看到她靚麗的背影。我用悠閒挖掘她厚重的底蘊,用熱忱撩撥她的冷豔,偶有所得,便將它寫入我的詩箋。 

 望江公園無疑是可以入詩的。它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一邊是濱江路,一邊是浩蕩之錦江,盡享交通之便利。望江碼頭毗鄰公園大門口,石牛堰碼頭隔水相望。李白有詩道“濯錦清江萬里流,雲帆龍舸下揚州”,可以想象,那樣的景象是何等壯觀!現在,碼頭的運輸作用基本喪失,主要是作為歷史遺蹟留存。近年來,得益於成都創建全國生態文明公園城市,錦江得到了很好治理,河面上雖不見東吳萬里雲檣,但鷗鷺翔飛,畫舫、輕舟時來時往,碼頭也就漸漸鮮活起來。 

 望江公園與川大望江校區一路之隔,一堵長長的古色古香紅牆沿路而砌,將車水馬龍之喧囂隔在紅牆之外。錦江之水引自都江堰,二水東南向抱城而流,至合江亭處,府河與南河合流,浩浩蕩蕩,朝望江樓奔騰而來。 

 望江樓公園因望江樓而得名,望江樓興建於清光緒年間,又名崇麗閣,源自左思《蜀都賦》“既崇且麗”。登樓遠眺,“錦江春色來天地”,氣象萬千。 

 說望江樓公園自然繞不開薛濤。薛濤幼年隨父流落成都,早年薛濤曾居住萬里橋,後來遷居節度使別墅浣花溪畔,晚年居住在城北碧雞坊。薛濤富有才情,是“蜀中四女”之一。她創制了一種深紅色紙張用來寫詩,稱“薛濤箋”。她死後,埋葬於東門外錦江河畔(現在的川大望江校區內),墓旁種了桃花,後來,有人把繞墓桃花換種了竹子,因歲月流逝,加之有意培植,遂成為現今修竹成林、鳳尾森森的景象。明代時,蜀獻王朱椿為了紀念薛濤,就在今天的望江樓公園打井建作坊,仿製薛濤箋;清康熙年間,成都知府冀應熊在井旁刻立了“薛濤井”的石碑;有了墓有了丼還不能讓人流連忘返,嘉慶十九年,四川布政使方積、成都知府李堯棟在丼、碑對面又修建了吟詩樓、浣箋亭(吟詩樓、浣箋亭其實都是薛濤生前在碧雞坊、浣花溪興建),沿用舊名,這些修建於不同時期的建築與望江樓統一構成了現在望江樓古建築群,寄託了後人對薛濤的敬仰與懷念。薛濤墓廢於文革時期,現在望江公園內西北側土墓由薛濤研究會重建於一九九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