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的姐夫叫朱標 作品

第239章 寶鈔的本質

  “寶鈔還影響大明國運?!!”

  被常升這麼危言聳聽一嚇,朱標趕忙追問。

  要是說不出個子醜辛卯來,只怕今天都不會讓常升下植。

  如今已經涉及到了資本掠奪的遊戲。

  這些經濟常識,常升自然也得好好和朱標講一講。

  好好的一手建設大明的“王牌”,偏偏被老朱打成了一張三,不借著這回的契機,籌備著將寶鈔收回,往後只會平添更多變數。

  “當然。”

  “寶鈔是什麼?”

  “一張紙而已。”

  “姐夫以為,叔伯憑什麼讓朝廷百官,乃至於大明子民都把它當錢,用以在大明各地的市坊間流通?”

  “問的再廣些,銅板,銀子,金子等等,他們的本質不過是礦產的一種。”

  “為什麼它們的就能被當作錢來花。”

  “而不是鋁,鐵。”

  這個問題顯然在此觸及了朱標的知識盲區。

  充滿了經史子集和治政之方的腦袋中,也不由放棄思量起寶鈔為何能當錢用的理由。

  說到底,寶鈔也不過是一張紙上印了些文字。

  既不能吃也不能穿。

  憑什麼印上多大的數額,他就能當標註的錢銀面值使呢?

  看朱標陷入沉思。

  常升拿起面前的茶盞,將茶蓋茶杯分置開來道:“就以這茶盞作比。

  “茶蓋為農,產糧。”

  “茶碗為匠,產衣,

  “假使這天下無銀,農戶想要買鹽,就得以糧易鹽,可多少糧能換多少鹽?究竟如何商榷呢?”

  “到頭來,無非是糧多谷賤則兌鹽少,糧少谷貴則兌鹽多,之所以會誕生錢,無非就是選定了一個方便大家交易的媒介。”

  “這個媒介大家之所以認可,也是以王朝的信譽做保的。”

  “之所以從上古的石頭貝殼為錢,演變成後來的青銅銀子築錢,無非是不想讓有新人惡意仿製,衝擊了官幣,影響王朝信譽,使得錢變得不值錢。”

  “拍賣會前,我和姐夫之所以籌銀給勳貴和商戶兌銀,也是同樣的道理,只有錢不值錢了,拍賣會上的異域珍寶才能拍出高價來。”

  “這種臨時哄抬物價的手段,本質上和寶鈔的作用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