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的姐夫叫朱標 作品

第238章 起底大戶

  但結果非常明顯。

  這幫人都說窮。

  當時的老朱還需要這幫富商大戶替朝廷穩定後方,也就沒有強求。

  可現在看來,他們哪裡窮了?

  一個個都富的流油。

  要知道,常升發的拜帖中,還有相當一部分低調的富商沒有邀請呢。

  面對小朱的疑惑,

  常升坐回了位置上,笑著反問道:“是什麼給了姐夫錯覺,認為這些富商窮的?”

  朱標聞言啞然。

  他也不知道這種印象從何而來?

  只覺得這些商人,經歷了宋元兩朝,又逢亂世,在路途不通的情況下,家底好似理所應當的被掏空了。

  見朱標不回話,常升又換了種說法。

  “我翻閱史料發覺,宋朝時,朝廷一年的賦稅約莫三千五百萬兩銀(查史料考證的,那什麼一億六千多萬兩銀子稅收的麻煩自己去查,拿出實證來),而今,大明朝廷一年的賦稅才有多少?”

  “還不足宋時的四成。”

  “姐夫想沒想過,這麼天大的差異,中間的差數哪去了?”

  朱標到底是通讀了經史的。

  略一思量便答道:“宋朝與本朝稅制不盡相同,宋朝收稅是將各地的賦稅全部收歸中央,再行撥派。”

  “而本朝是讓各地府衙留足本府所需的賦稅之後,提交稅表,再將剩餘的稅糧送至中央,或者送入兩倉。”

  “其次,兩朝的田畝總數,稅收比例也不一樣。”

  “再者,宋朝重商稅,不僅有海運的船舶司,對小商小戶的徵收比例也過重。”

  “本朝輕薄賦稅,藏富於民,故而有此差,”

  常升由衷的點頭,甚至想為朱標鼓掌。

  但點頭後,常升又正色道:“那姐夫以為,宋朝的賦稅,都足額收齊了麼?”

  朱標思襯片刻,答道:“先從地方收至中央,中間多少會有貪官漂沒,十成不敢說但六七成大約是有的。”

  聽到這個結論,常升忍不住笑了。

  笑的滿是譏諷。

  “姐夫莫不是覺得,宋時的士大夫個個都是謙謙君子了?”

  “從古至今,表面上說的都是仁義,背地裡計較的全是生意,姐夫身為大明儲君,難道還沒看清楚這些所謂的士大夫,仕林中人都是什麼德行麼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