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的姐夫叫朱標 作品

第172章 毀滅吧,累了

  “今日李大人仗義執言。”

  “這攀胡逆黨才終於原形畢露。”

  “但,滿朝文武皆是奉公守法之良臣,李大人,不能一杆子打翻一船人啊。”

  “下官人言微輕,言盡於此。”

  “恭請太子殿下聖裁。”

  說完這話。

  這人便退回了文官行列中,說什麼也不再當出頭鳥。

  只是他不知道。

  要不是場合不合適,不止方才感覺到被冒犯的淮西黨派官員,此刻的滿朝文武,有一個算一個,都想為這位英雄豎上一個大拇指。

  這麼離譜的託詞,居然還真的被他圓的合情合理。

  人才啊。

  至於實事的真相,劉平仲是不是胡黨。

  誰在乎。

  有本事讓他過來當面對質?

  人都噶了,難道還能把胡惟庸從地底下挖出來再審一遍?

  就連黑著一張老臉的李善長,在聽到這位門生故吏的辯駁後,眼底都閃過一絲欣賞之意。

  只是,誰也不知道。

  此時此刻。

  此情此景。

  這人心中所想的卻是:恩府,學生今日已竭盡我所能了,要是再整出什麼么蛾子,他可就要識時務者為俊傑,自請逐出師門了。

  眼看胡惟庸的門生舊部已然退了。

  其他利益相關的官員,不管有沒有身涉其中,既然被百官推舉,坐上了一部之首的位置,自然要為下面人的利益發聲的。

  要不然誰還挺你。

  吏部尚書劉崧出列規勸道:“李大人,大明立國不久,無論是移風易俗,還是治政撫民,都忌倉促行事。”

  “否則,明明是一件利國利民的良策,也極有可能被人從中作梗,敗壞民心。”

  “且不說南征籌集糧草是否一定要清丈田畝。”

  “就算真的要清丈。”

  “朝野上下的官吏全部都投入其中,大明十三省一百四十府,近二百州,一千多個縣,需要多久才能清丈完成?”

  “會不會影響耕種。”

  “有沒有人弄虛作假,以好充次,虛報田畝,誰來核查?”

  “在朝廷沒有足夠的人手前。”

  “貿然清丈,得不償失。”

  面對這有理有據,甚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規勸,李善長深深瞥了劉崧一眼。

  如果不是逼不得已,他也不想和劉崧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