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的姐夫叫朱標 作品

第34章 貓膩,閱卷

  如果常升猜的不錯,這大概就是許多人的主答題了,但只是給那些弔書袋一個發揮的機會。

  人家畢竟陪跑一天了,總要讓人有點參與感。

  快速安置安撫遷民之策。

  這個問題怎麼可能有定論,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全看負責遷置撫民主官的手腕。

  所以到頭來,唯一有回答價值的,還是北方新收復之地治理的問題。

  一個穩定的大明,顯然更加適合他未來操盤發揮。

  於是乎,常升還是揮筆寫下了三個字——定北策。

  論對失地的收復治理的標杆,不吹不黑,還得看後世的子弟兵。

  而他們為何能夠快速接收失地?

  是依靠鐵一般的紀律?

  充足的物資保障?

  還是和人民打成一片?

  歸根到底還是三個字——得民心。

  所以,常升破題的核心就是民心。

  以前元欺壓百姓已久為引,反問為何大明驅除韃虜,改換新天,減免賦稅,與民休養,為何依舊不得人心,引得百姓暴亂頻頻?

  其緣由有四。

  其一,前元倒了,治理北方的官員卻仍是那些。

  他們依舊在當地勾連相聲,欺壓百姓,使大明的明政難以落成。

  其二,百姓依舊困苦。

  他們矇昧無知,視聽閉塞,甚至未必知道前元和大明有什麼區別,大多數人覺得不過是換了一個皇帝,重新從他們身上盤剝糧食和賦稅罷了,即便受了欺壓,甚至也不知道該去何處,找何人為他們主持公道。

  其三,後勤保障的缺失。

  新收復的失地滿目瘡痍,不僅僅只是糧草,布匹。醫師醫藥,學社先生,鄉長甲長,道路驛站,都時刻影響著北地百姓的生存質量。

  其四,武力震懾的不足。

  北地新復,任有不少在前朝欺壓百姓得利的地主鄉紳思念前朝。因人手不足,他們往往與被篩選出來的前元官員相互勾結,繼續作亂。

  所以,欲治理北方,須得先治理這四處頑疾。

  朝廷大可以從征戰多年的老兵和傷兵中,篩選出一批忠於大明的士卒遷至北方,賞賜田畝,使其成群結隊發配鄉里,取代甲長鄉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