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院士 作品

第六百四十三章:不是每一個人都有你這樣的數學能力的!

  數學是一門比其他學科更吃基礎和尖端邏輯思維的學科,它的每一次運算、證明、作圖都蘊含著邏輯推理的過程。

  基礎不夠,就算是智商再頂尖也解決不了問題,而如果尖端思維不夠,基礎再足,同樣也解不開頂級的猜想。

  這是一門邏輯思維和底層基礎定理共存的學科,並且對基礎知識的連貫性非常的依賴。

  龐加萊被譽為最後一名全能數學家,自此之後再也沒有其他的數學學者獲得‘全能數學家’的稱號的原因,也與此有關係。

  因為隨著時間的發展,在20世紀以後數學的體系愈發的龐大。

  絕大部分的數學家,面對著的宛如知識海一般的數學體系,往往只能伐取一兩顆大樹建造自己的孤舟前進。

  像陶哲軒那種精通大部分數學領域的學者,在如今的數學界可謂是屈指可數。

  甚至都不用說精通大部分數學領域,就是精通三個數學分支的數學家,在如今的數學界都可以說比野生大熊貓還要稀少了。

  這是隨著數學發展必然的走向,每一個分支和類別的知識體系增長,都意味著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

  全能,愈發的困難。

  徐川沒有追求過在數學上全能,他一直都沒有過這種想法。畢竟在之前他一直都認為自己的根在物理上。

  但現在,隨著這輩子主修鑽研領域的選擇變化,以及那些深入生活習慣的學習方式,似乎讓他逐漸走上了數學領域全能的這條路。

  尤其是這次對‘超音速擾流難題’的解決,其如流水般的順暢,讓他感受到了一絲不一樣。

  他很難說清楚這是一種怎樣的感覺,卻隱隱覺得很重要。

  若要說,以往所學習過的數學知識,似乎在經過了一年的沉澱後,更緊密的聯合在一起了?

  搖了搖頭,徐川將腦海中的想法收了起來。

  目前來說,全能數學家離他還太遙遠,別看他已經解決了三個千禧年難題,但要說精通所有的數學分支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這種事情順其自然吧。

  搖搖頭,徐川將注意力重新集中到了手中的稿紙上。

  儘管這只是一份階段性的成果,卻已經讓他知道了該怎麼做,去解決航天飛機返程進入大氣層時面臨的高溫和熱障問題了。

  儘管目前來說這還只是理論上的想法,但徐川相信,要將這份理論變成現實,至少對他而言並不難!

  將辦公桌上的稿紙整理了一下後,徐川將其輸入進電腦中打印了出來。

  整理好論文,他帶著這份稿紙快速的找到了正在航天研究所為載人登月做準備的常華祥院士。

  “常院士,我這裡有一些東西,或許對解決航天飛機返程進入大氣層時面臨的高溫和熱障問題有一些幫助。”

  辦公室中,徐川將手中打印出來的資料遞了過去。

  辦公桌後面,看著匆匆走進來的徐川,常華祥剛想起身打個招呼,眼前的資料文件就遞到了他手中。

  愣愣的接過文件,他有些懵逼地看了眼徐川,又看了眼自己手中的那疊文件,下意識問道:“這是什麼?”

  “激波錐理論和超音速擾流難題的一部分階段性成果,數學意義上的。”

  徐川快速的說道:“從理論上來說,我覺得它有可能幫助我們解決航天飛機上的表面高溫和熱障等問題。”

  聽到這話,常華祥的心頭一震,瞳孔驟然收縮了一下。

  超音速擾流難題的數學理論?難道是空氣動力學中的那個世界級難題?

  隨機,他快速的低頭翻閱了一下手中的文件,疊在最上面的,正是他心中所推測的東西,一份有關於超音速擾流難題的論文。

  看著常華祥院士開始翻閱文件,徐川也繼續開口解釋道:“上個世紀五十年代,nAsA宇航局的亨利·艾倫教授曾提出過一種激波錐理論,確認鈍形頭部可以有效地在航天器返回減速過程中,在艏部推出一個寬大和強烈的激波,並使波前鋒遠離艏部和周圍,降低航天飛機的表面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