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浩張俊 作品

二千四百八十一章 媒體解讀(二)

  並且通過這種可拖拽分離式捕網的方式,能夠實現一顆衛星捕捉多顆報廢衛星和軌道碎片垃圾的能力,這樣無形之中又極大的降低了成本。

  這樣整體算來呢,就可以將整個太空軌道垃圾的清理成本控制在了一個非常低的範圍之內,有利於這項技術持續下去。」

  陳總師,您說這項技術很難,那它難在哪裡,為什麼會這麼難?主持人轉向陳總師問道。

  陳總師點頭應道:「是這樣的,首先地球近地軌道非常巨大,從地面上升一百公里就是著名的卡門線,這被譽為大氣層與太空的交界線。從卡門線,也就是距離地面一百公里到兩千公里這個範圍之內,都可以被稱作近地軌道。

  而目前地球百分之九十九的衛星和航天器都在這個高度內活動,這個範圍之內也是太空垃圾漂浮最多的區域,基本上涵蓋了百分之百分之九十九的垃圾碎片。

  目前在地區近地軌道空間中,超過一公分以上的垃圾大概有五十多萬枚,甚至更多。這些碎片除了一些自然天體外,其它大部分都是人類活動遺留下來的各種碎片。

  在這其中,大的碎片垃圾呢,也有數萬個,其中不少都是過去各國發射升空已經退役的各類衛星,航天器。

  我們就拿這次實驗中要捕捉的這顆氣象衛星為例,它的體積不大,含太陽翼帆板也就是十米左右。

  而要在這忙忙的龐大近地軌道空間中找出這顆衛星,並進行精確定位,這就很考驗地面的遙測觀察能力,必須要先由地面來遙測觀察到這顆衛星,然後計算它的飛行軌道,速度,然後才能夠發射衛星呢。

  當這顆捕捉衛星,也就是實驗中的環衛一號發射到預定軌道之上,然後就需要自動變軌,來尋找這顆氣象衛星了。

  地面的遙測觀察存在一定的誤差,增誤差大概好一點可能幾公里,差一點的話就是十幾公里,幾十公里。

  先不說如何在忙忙的軌道空間裡面找到這顆衛星,就說在這幾公里,十幾公里的範圍之內,找一個十米大小的東西,這很很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