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浩張俊 作品

第一千六百一十三章 挑戰人類科技極限

……“至於植入眼底的腦機交互芯片的主要作用,就是傳輸和收集這些生物電信號。它並不是直接作用於大腦,而是通過視神經。雖然患者的雙眼已經損壞,但是視神經還是完好無損的。所以我們完全可以藉助視神經來傳輸這些視覺信號,也可以反向傳輸大腦的對於智能仿生電子義眼的控制信號。

  如此一來呢,我們可以降低腦機系統數據直接作用於大腦所產生的一系列風險。另外呢,也能夠讓智能仿生電子義眼所捕捉收集的視覺信息直接傳輸到大腦的視覺中樞,從而讓患者看到畫面。”

  說到這裡,吳浩變換語氣道:“當然了,這項技術並非沒有缺點。

  在盲人患者致盲後,他們的視神經因為失去了作用,所以會逐漸進行萎縮。所以想要讓視神經恢復,這方面來說需要一個較長的恢復過程。而且不一定所有的患者都適用,我們必須在移植手術前先要對患者進行一個綜合評估。只有符合相關的條件才能夠進行手術,反之則就有可能失敗。”

  原來是這樣!

  聽到吳浩的這一番介紹,眾人一下子明白了過來,而且很多人也都釋然了。之前它們一直不理解吳浩他們為什麼一下子拿出如此驚人的技術出來,給盲人一雙假眼睛,讓盲人復明,這是以往醫學界想都不敢想的。而吳浩他們卻實現了,而且還成功的運用到了臨床之中,並且幫助一名盲人患者恢復了光明,這簡直不可思議。

  為什麼聽到他的這一番介紹很多人釋然呢,是因為在這項技術其實早就在吳浩他們之前的相關產品上面使用了。比如智能仿生電子義肢,醫用機械外骨骼系統等,它們就是利用捕捉人體的生物電信號操控的。

  簡單來說,就是通過捕捉人體的運動神經生物電信號,來操控智能仿生電子義肢,操控醫用機械外骨骼。原理也一樣,雖然肢體沒了,但是大腦同問肢體的運動神經網絡還在,那麼就可以通過連接缺損肢體上端的運動神經網絡,捕捉大腦傳輸到運動神經網絡中的屬於缺損肢體的生物電信號,然後轉換為電子信號來操控相關的設備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