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浩張俊 作品

一千三零零章轉基因技術的利和弊(補)

此外在生態方面,如果轉基因作物的相關基因向親緣野生種轉移,就會汙染到整個種子資源基因庫,從而改變區域性植物基因,甚至是全球性植物基因,這將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巨大危害。

  並且,人類也是自然生態系統中的一部分,人們擔心,這些轉基因植物很可能還會危及到部分已植物餵食的動物基因,最終影響人類基因。憾綪箼

  比如普斯泰事件,1998年秋,蘇格蘭rowett研究所的普斯泰在電視臺發表講話,聲稱他用轉雪花蓮凝集素基因的馬鈴薯喂大鼠,大鼠食用後“體重和器官重量嚴重減輕,免疫系統受到破壞”。

  加麻大的轉基因油菜超級雜草事件,1995年,加麻大首次商業化種植了通過基因工程改造的轉基因油菜。

  但在種植後的幾年裡,人們在油菜地裡發現了個別油菜植株可以抗1~3種除草劑,進而有人稱此為“超級雜草”。後來經過調查,產生這種油菜植株的原因,是由於農民在收穫轉基因油菜種子時部分遺落到田間,第二年再種新的油菜品種時,原來的種子發芽成熟後與新的品種之間發生基因漂移所致。

  1999年應該的權威科學雜誌《自然》刊登了米國康乃爾大學教授約翰·羅西的一篇論文,指出蝴蝶幼蟲等田間益蟲吃了撒有某種轉基因玉米花粉的菜葉後會發育不良,死亡率特別高。

  還有好些類似的事件,雖說有些事件後被正式是誤傳,但並沒有減輕人們對於轉基因技術和轉基因農作物的憂慮,反而加重了不信任感。

  人們認為,既然這些轉基因植物能夠影響其它農作物,甚至影響動物,那麼人類在接觸和使用這些轉基因植物又或者是被轉基因動植物所汙染的植物和畜禽,很可能人類的基因也會被汙染,從而產生一些疾病,對人體造成傷害。

  另外基因技術採用耐抗菌素基因來標識轉基因化的農作物,在基因食物進入人體後可能會影響抗生素對人體的藥效,作物中的突變基因可能會導致新的疾病。

  轉基因技術中的蛋白質轉移可能會引起人體對原本不過敏的食物產生過敏,分割重組後的新的蛋白質性狀是否完全符合我們設想的需求有待研究論證其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