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浩張俊 作品

第七百七十二章 下一代鏡頭技術

看到吳浩到來,正在忙碌的眾人紛紛衝著他打起招呼。而兩個正俯身工作的年輕人見到他後,隨即衝著他迎了上來:“吳總。”

  鵬飛,子華,聽說你們的項目有進展了。吳浩笑著問道。

  這兩個年輕人都在三十歲左右,兩個都是光學技術方面的博士,兩個都畢業於國內著名的理工院校,都從事光學技術研究領域。

  其中個子較矮的這位孫鵬飛呢,還曾經在倭國某著名的相機企業光學研究不買短暫工作過,因為接受不了其特殊的企業文化,最終選擇辭職。

  而姚子華呢,一直在校從事技術理論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拒絕了留校任教的邀請後,加入到了公司之中,與孫鵬飛一起共同負責光學成像技術實驗室的研究工作。

  就光學成像技術研究方面,或者說相機方面,全世界著名的企業太多了,比如通過手機拍照技術所熟知的徠ka,蘇ha,奧林ba斯,賓de,以及我們國人比較熟知的佳neng,索ni,尼kang,富shi等等。

  這些企業不光生產相機,也生產各種各樣的鏡頭,以及攝像頭和其它的感光元器件。

  這些相機,鏡頭和感光元器件也被用作廣泛領域,上到天上的遙感偵測衛星,下到各種相機,監控攝像頭,以及我們大家所用的相機,還有各種數碼產品和我們手機中的攝像頭技術等等,都來自於這些企業。

  雖然我們國家在各領域都取得了不錯的技術研究成果,但是在光學成像技術上面,卻嚴重落後於世界強國。

  而現今的光學成像技術呢,也成了西方封鎖我們的重要領域之一,至今對我們嚴密限制。我們所能用到的技術知識普通市場上的民用技術,想一些高端光學成像技術和設備產品都是對我們嚴格限制的。

  當然了,在這樣嚴格的封鎖下,我們也在這領域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比如鏡片,我們國內鏡片生產企業,所磨製出來的高精度鏡片已經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並且廣泛用於這些著名相機企業的各類產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