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浩張俊 作品

第六十九章 語音的溫度

  “我還是不能理解,人在說話時候所表現出來的情緒千變萬化,程序如何能夠捕捉出來。要知道有時候語言和語氣上的輕微變化,就能表現出截然不同的兩種意思和兩種情緒,機器如何分辨。”鄒小東說出自己的疑問道。

  吳浩笑著邊演示屏幕中的內容,邊衝著他回道:“這就運用到ai技術了,每個人的語言語調不同,情緒表達方面也是千變萬化。如果按照傳統方式,我們需要對於這些千變萬化的語言語調語境進行抓取收集分析,從而進行定義。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工作量可就太大了。

  所以ai技術的學習進化能力就讓我找到了思路,我們可以通過抓取互聯網上那愛心海量的語音信息來訓練出一套基本的ai語音程序。

  當然,這只是基本程序樣本,我們需要根據使用者的習慣進行相應的調整適應。讓程序來學習適應使用者,使用者使用的時間越長,ai識別程序的識別理解程度也就越準確。”

  說到這,吳浩笑道:“這其實和我們真人在現實社會中相處的過程很像,兩個陌生人認識相處後,雙方都在逐漸摸清適應對方。

  時間越久,雙方間也就越熟悉。甚至一方一個簡單的詞,手勢或者眼神,另一方都能準確的接收理解,這就是所謂的默契。

  而我們要做的則就是培養程序和人的默契,但使用者是很難改變的,只能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我們得從程序軟件開始,讓它來適應使用者,並在潛移默化下改變使用者。

  只有這樣,人機交互才會更加默契。

  這也是之前我在與10對話的時候,它無法理解我的模糊性語境的原因。它沒有適應我的說話習慣,所以沒有理解我所講的那幾句模糊性話語內容是什麼意思。

  像什麼,幾個,多少,那麼,哪裡,隨意,這些不確定性的模糊性詞語,程序很難理解處理。而這就需要我們給這些詞語進行基本的定義,這種定義並不能死板僵硬,還得接合使用者的語境進行相應的修改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