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蘿浠月 作品

第 259 章 番外二(南巡)

蘇辰從江南迴來聽見弟弟和阿瑪鬧翻,先去看阿瑪。

康熙還在生氣,清溪書屋內內外外都顯得異常安靜,排隊侯見的臣子們全都往後縮,想讓前面的先去幫忙頂頂怒火。

太子竟然說不想幹太子了,這要從另一個角度解讀,可以說他當太子當煩了想當皇上呢。

別看這些年皇上和太子之間還算相得,但近臣們都看得出來這是太子和皇上對彼此都相互忍耐的結果。

如今太子率先掀桌,一著不慎,很可能會釀成大難。

比如漢武帝廢太子劉據,那兩父子兵戈相見,牽連而死的大臣不計其數,再比如李世民玄武門之變,皇上徹底退位。

不到最後一刻,誰能肯定皇家的父子打起來勝利的會是誰。

在侯見房間等著的大臣們,差不多都想了現在請辭歸鄉的可能。唉,其實不說皇上許不許請辭,他們自己也放不下多年拼到如今的地位啊。

戴名世在其中只是個小嘍嘍,他的仕途算是比較順利的,從一十四年考舉人掛榜尾中了,到現在混到可以幫皇上寫諭旨的翰林學士也僅僅用了十年出頭的時間。

他混在一眾大人中間,看看這個看看那個,最後小心地坐在張廷玉身邊。

這位才是朝中新貴,當年一高中就被皇上叫到身邊來辦事,聽說辰親王還是他朋友。

“衡臣,你說今天太子和皇上掀桌這事兒,會是怎麼個了局?”

正在計算辰親王回來日子的張廷玉猛地聽見這話,是真沒有反應過來的,他掀開垂著的眼皮看了一眼,你這傢伙是不是看熱鬧不嫌事大?

頂頭兩大龍打起來,不管怎麼了局,咱們都是小炮灰。

炮灰一詞還是他從辰親王那兒聽到,直接就刻在了心裡,在朝廷辦事,不謹慎行事成為炮灰的幾率很大。

大家都小心翼翼的,只戴名世是那個例外。

聽說早年他寫的一本書朝廷審核的時候,都差點給他弄成煽動朝廷不穩的積極分子,還是辰親王替他說了話才沒人追究。

而他進入中央朝廷沒兩年,就得罪了高士奇那邊的一個小心眼臣子,趙申喬。

腦海中過了過這位戴大人的事蹟,張廷玉終於開了口:“戴大人,上面不管怎麼樣都不是我們底下臣子能揣度的。”

戴名世嘖嘖,張英的這個一兒子,簡直學得了他老爹為官的精髓,有辰親王的關係說話還這麼謹慎。

跟這樣的人說話特別沒意思,就算中午飯吃個什麼他們都能話留三分。

“噔噔噔。”

外面響起一陣腳步聲,聽著就是充滿活力的小孩子經過。

戴名世起身挪到門邊,只看到一個青年的背影,這青年最引人注目的特點就是頭上完整後梳的頭髮,看起來烏黑油亮,連女子的烏髮如雲都比不過。

當年太皇太后孝期過去,別說京城內外,就是河北晉西等地都好像一夜之間出現了留頭髮的人。一時間摺子如雪花般湧到金鑾殿, 指責的聲音遍佈朝野, 說辰親王此舉是在顛覆祖宗規矩,意外的是這些聲音裡也有相當一部分漢臣。

更意外的是,為辰親王求情的聲音中,滿臣蒙古臣子也不少。

戴名世那時候就發現,辰親王是個人才,他能把別人提出就是要殺頭的大事如此平平淡淡的做出來並且引人大膽效仿,就問這世間還有誰能誰敢。

看著一個半大少年帶著小傢伙噔噔噔的追著前面的身影,後面還有皇上身邊的大太監魏珠,戴名世拍了拍胸口,轉身跟那些坐在椅子上的大人們報告道:“沒事了沒事了,辰親王回來了。”

大家:我們早就看見了。

有人小聲討論:“辰親王去江南調那個研,是調研什麼的?”

“恐怕是查私產的,這幾年官員在江南大量置地的不少,我聽說,辰親王前兩年就跟皇上說秀才以上有功名的人給免田賦不好,讓取消掉呢。”

“那咱們也要吃喝應酬啊。”戴名世一話不說加入了群聊,張廷玉看了他一眼,就這樣的為人性格,沒有辰親王替你在皇上跟前美言,你早下去了。“我們不要田莊鋪子,一大家子就要喝西北風了。”

張廷玉實在聽不下去了,說道:“誰要你的田莊鋪子了,辰親王的意思只是不讓當官的和百姓爭田產。”

這些人還在議論得熱鬧的時候,蘇辰已經見到了他還在生氣中的老爹。

“皇爺爺,皇爺爺。”

少年的公鴨嗓和小孩兒奶呼呼的聲音一起響起。

康熙的臉上才露出幾分笑意。

“皇爺爺,這是我們給您帶的江南特產。”

康熙笑道:“好好。”

弘量打開油紙包,小手給他爺爺捏了一隻看起來金黃酥脆的東西送到嘴邊:“可好吃了。”

康熙看看這不明物體,拿到手裡看了看:“這是炸蠶蛹?”

啊?

弘量驚訝,皇爺爺竟然知道。

康熙摸摸他的小腦瓜,“當年南巡,爺爺看見江南的人吃過這個。這都要用那些死掉的,無法吐絲了的,不然蠶戶們連這個也捨不得吃。像你拿的油炸的,也沒有幾家會捨得。”

哇,皇爺爺懂得好多。

酷似胤礽的那張小臉上滿是崇拜和敬佩,讓康熙心頭的怒火和傷心都有所緩解。

陪著兩個孩子說了一會兒話,康熙才對蘇辰道:“你去問問保成,是不是對朕一直不死不滿。”

蘇辰把捎來的柚子剝好,給阿瑪插了一塊,示意他先吃著,才轉身收拾地上散落的幾本摺子。

“阿瑪,你們兩個因為什麼吵架?”

康熙就說了,還是臣子和施政的那些事。

蘇辰一點都不意外,因為一個人的長成和他的所思所想,並不是能夠為另一個人完全掌控,這尤其體現在父母子女之見。

父母覺得如此的事,孩子很可能會有完全相反的態度。只要孩子心存善良不欺人不欺己, 父母就要有站在對方角度上考慮的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