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竹 作品

第 245 章 長平君喚雨

朱襄最先搶救的就是魏國的書庫和典籍。

魏王逃跑時很倉促,帶走的都是金銀細軟和印章。魏國宮內的書籍和戶籍檔案都留在原地。

負責放火的人沒有在這兩處放火,不知道是存著將來回來時還需要這些書籍和戶籍檔案的想法,還是放火的也是士人,知道書籍珍貴,捨不得。

他們的手下留情,讓朱襄及時搶救出了魏國的書籍和戶籍檔案。

朱襄將書籍和戶籍檔案封存,其他的東西都分文不取,讓廉頗作為全軍的賞賜。

為了不讓秦軍在城裡搶掠,大筆的賞賜是極其必要的。

這些賞賜的不僅是財物,也有人。

就算廉頗下令“不擾民”,也不可能完全做到不擾民。現在的軍隊沒有那麼嚴整的軍紀。若廉頗強行命令,軍隊就可能出現譁變。

兵如匪。兵過如篦。

廉頗只能儘量約束。

朱襄聽著大梁城內四處的哭聲,抬起手揉了一下耳朵,然後走進一座沒有著火的官署暫當住處,開始整理戶籍檔案。

有了這些戶籍檔案,他才能迅速把大梁城,甚至整個魏國全境的秩序穩定下來。

秦王政知道大梁已經被攻佔後,送了許多咸陽學宮的年輕學子來。

這批年輕學子將在朱襄的教導下,成為魏國的地方官吏,取代魏國的本土士人。

不過說是取代,秦王政特意選擇了魏國出身的學子,又提前公開招募了一批與魏國有關的底層士人。

現在要讓魏人迅速服從管理,最好任用魏國本地人。

朱襄曾經和秦王政說起過“異地為官”的原則。但秦王政思索之後,認為“異地為官”不適合如今環境。

恰恰相反,秦王政就是要任用當地人為官,用他們的人脈取代原本的六國舊貴族,成為當地新的豪強。

這群人為了保住地位,就會緊緊跟在秦國身後,打壓曾經的舊貴族。

當他們成為地方新的豪強後,原本六國舊貴族的影響就會消失。

至於地方豪強尾大不掉的事,到時再說。

世上沒有兩全事,國政更是如此。

飲鴆止渴,只要毒不死,能撐到找到解藥的時候,為何不可?

朱襄能預見秦王政如此做,在幾代人之後,地方上會出現多少能影響朝堂的豪強。

但他很清楚,秦王政肯定也已經預見到了。

所以他沒有反對。

現在這群從秦國而來的魏國本地士人果然如秦王政所想的那樣,不僅對幫助秦國重新梳理魏國權利結構的熱情高漲,也迅速獲得了魏人的認可。

七國雖然官方語言還是周朝的雅言,但民間口音都是不同的。

比起一個說話聽不懂的官吏,他們當然更願意服從一個“當地人”的管理。

有朱襄封建迷信的聲望加成,又有出身魏國或者會說魏國話的士人重建魏國官吏架構,大梁的秩序迅速穩定。

朱襄驅車前往廉頗攻佔的其他城池,將這些城池的秩序一一重建,把官吏都安排好。

當廉頗抓到魏王的時候,朱襄都已經在督促魏人準備春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