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竹 作品

第 233 章 船遲打頭風

在階級分明的社會,屈尊降貴禮賢下士是最能博得底層人好感的方式,屢試不爽。

如果屈尊降貴禮賢下士時還給了對方切實的利益,那麼對方就更加感恩戴德了。

嬴小政看著自己君父與南楚國宿老拉家常,給他們許諾會在南楚國多建學院學府,讓他們的孩子也能進入學宮學習。

這裡已經不是南楚國,而是秦國的新郡;他們不是南楚人,都是秦人。

秦人有的包括能通過讀書和舉薦做官的權利,他們全都有。

嬴小政想起夢境中的自己也曾經通過巡遊天下,試圖讓天下穩定。

在巡遊天下的時候,他也給了眾人利益,讓六國的官吏除了郡守和縣令這等一把手的官,其他官吏都能就地留任。

他還為了讓六國士人歸心,沒有動他們的田地,為此還延緩了秦國將士的戰功田地發放。

但他收效甚微。

為何?

他仔細地觀察和思考君父與夢境中的自己所做的事的差別,最後得出結論。

夢境中的自己給六國士人的利益,是他們本來就握在手中的利益,所以沒有人感激他。

但君父給南楚國士人利益之前,自己先取消了南楚國士人大部分利益,然後君父再來安撫他們。

這就像是馴養馬匹一樣,先要用鞭子抽服氣了,才能給它吃東西,與它培養感情。

放牧人和放牧牲畜沒區別。

替天牧民,是謂天子。

秦王子楚安了南楚國士人的心後,也告訴他們用千石粟可以購買爵位,但沒有給他們學宮推薦名額。

他告訴了南楚國士人,自己給了南秦三郡學宮推薦名額。因為他們已經學習了很多年的秦律和秦話,進入學宮後能夠跟得上其他學子的課程。

秦王子楚承諾,再等兩年,他也會給南楚國額外增加“恩蔭名額”,讓他們能送更多的人去咸陽學宮上學,與秦人競爭官吏。

南楚國士人被秦王子楚的承諾感動得熱淚盈眶,私下裡紛紛感嘆秦王真的有他們當做秦人看待。

嬴小政想起夢境中的自己似乎也賣過爵位,但效果也並不好。

這差異又在哪裡?

他思索之後又得出結論。他只是在咸陽宮發佈詔令,沒有像君父這樣來到每一處地方,面對面地與豪強“做交易”,也沒有差別化對待各地士人。

黔中郡、南郡和吳郡能用糧食購買額外的學宮入學名額,其他地方沒有,這就不是秦王求著他們施捨糧食,而是秦王給他們的恩惠。

所以君父既得到了糧食,又收穫了民心,還因為是面對面地交易,沒有讓地方官吏將“捐粟”攤牌在庶民身上,精準地損有餘而補不足。

他看著越發消瘦的君父,心情十分複雜。

如果夢境中的君父沒有英年早逝,能多教導自己幾年,自己是不是處理政務的手段就會更成熟一些?

他對自己的能力很自信。但有人扶一把,肯定比全靠自己跌跌撞撞摸索前行的方向輕鬆。

嬴小政閉上眼,良久之後,他睜開眼,心情歸於平靜。

秦王子楚回到咸陽的時候,已經是冬季。

一整年的奔波迅速消耗了他的精力。還好今年是個暖冬,所以他肺上的毛病沒有加劇,所以沒有病得起不了身,還能繼續處理公務。

他這次回來,朱襄跟著一起回來了。

淮水以南的水熱條件畢竟比淮水以北好。朱襄將江淮平原的農業底子打下之後,就將所有事都交給嬴小政,自己回到秦國受災最嚴重的地方。

朱襄的身體比秦王子楚好許多,咳了一陣子就痊癒了。

他在春耕之前巡視了一遍秦國腹地的田地,提出了許多改進意見。

他還來到了九原、雲中、雁門三郡,指導三郡儘可能地種植抗旱的作物,比如土豆和大菽,讓他們提高糧食自給率。

朱襄巡視田地的作用比其他人巡視田地大許多。

田裡的事,只有親眼見到了才能做出具體的應對。朱襄腦海中的農業知識遠超旁人,領先兩千年,每到一處地方,都能給當地提出改良的意見。

朱襄在秦國的名望如日中天,連他待了許多年的南楚三郡都比不過。

南楚三郡習慣了朱襄的指導,所以有一種因為離得太近,反而習以為常的感覺。

朱襄離開秦國腹地許多年,他在秦國的事蹟都變成了傳說。特別是荒年,農人都盼著長平君來拯救他們。

現在長平君來了,幾乎是長平君說什麼,他們就毫不猶豫地照做。

他們甚至恨不得長平君的指導精確到挖多深的地,澆幾瓢水,放幾顆種子。

朱襄能理解他們的焦急,但也不斷告訴他們人力有盡時,不要對他報以太大希望。他們只能盡人事,聽天命。

有農人詢問朱襄,能不能和老天溝通一下,讓老天別再降災了。

朱襄只能苦笑,用荀子那句話回答他們。

天行有常,不以人心改變。

一位明君所能帶來的,只是在災年帶領農人儘可能地減少災禍,就像是如今秦王所做的那樣。

有很多農人不能接受這個事實。

朱襄沒有繼續說服他們。

說服有什麼用?能讓災年過去嗎?

不能。

連續兩三年的時間,氣候越來越異常,生活越來越困難。誰的心裡都惶恐不安,誰的心裡都滿懷怨氣。

他不怪農人的愚昧,不怪農人私底下可能存在的對他的怨言。

他所做的也只是,聽天命,盡人事。

當朱襄來到了雁門郡,得到了雁門郡軍民夾道歡迎。

朱襄從未來過雁門郡,但他已經是雁門郡名聲最高的人之一。

從李牧到信陵君,都在不遺餘力地宣揚朱襄的名聲。雁門郡眾人對長平君朱襄公,真可謂是“久仰” 。

雁門郡與趙國接壤,郡內有許多趙人,所以對趙國國內形勢較為了解。

他們發現趙國到處在鬧饑荒,自己的田地情況不如趙國腹地,但居然在秦國的幫助下沒有太大的饑荒出現,心裡都慶幸自己投秦了。

若自己還在趙國,趙國腹地都饑荒了,那運來的糧食肯定會減少許多。雁門郡還要支援更為艱難的雲中郡和九原郡,到時候別說庶人和兵卒,將領可能都要餓肚子。

邊疆就是這麼苦。

朱襄來到雁門郡之後,先幫忙調整了種植結構,然後告訴他們,現在中原地帶普遍變暖,那麼草原一定會多雨,水草會變得更加豐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