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竹 作品

161、公子啟酒壺(二更合一,247w營養液...

  "長平君在秦國看著風光,但這風光,恐怕給任何一個卿大夫,他們都是不想要的。"公子啟道,"長平君在秦國,身邊與其交往的所有人,都必須經過秦王點頭。

  而秦王點過幾次頭?"

  公子啟將酒壺放在石桌上,開始掰手指。

  "除了長平君在趙國就已經結識的人,如荀況、廉頗、藺贄、蔡澤、李牧,就只有武安君和已經辭世的應君,以及最先給長平君當護衛的蒙武。"

  "入秦近十年,長平君還與誰交流過?只有他離開咸陽的時候,接觸的郡守李冰和張若。咸陽城中,無人能與長平君來往。即便是蒙武、武安君、應君的家人也是如此。"

  "這世上,有哪個身居高位的貴族會如此?"

  "即便是被冷落的貴族,也能自由與他人相交。但長平君不行。"

  "我聽聞春申君曾想離間長平君與秦王,我勸春申君放棄吧。秦王永遠不會忌憚長平君。"

  公子啟又晃了晃酒壺,仰頭喝了一口。他放下酒壺,盯著酒壺中不知道是燈籠還是月亮的影子輕笑。那笑聲有嘲諷,也有一些他自己都未能察覺的同情。

  "就算是趙丹那樣愚蠢的國君,若長平君在趙國已經身居高位,他唯一的後代是趙國未來的王,他不慕權勢錢財一心為趙國和趙王,他深居簡出身邊所有人所有事都被國君掌控。這樣的人,誰會去忌憚?"

  公子啟並非沒有想過與朱襄私下交流。

  即便是秦昭襄王當政時,貴族們互相宴請也很正常。所以朱襄剛到秦國時,自然也收到許多拜帖。

  而後這些拜帖全部被秦王的使者送了回去,或許都沒有出現在朱襄眼前。

  後來咸陽城的人都知道了,朱襄無論品行還是才華,的確是國士無雙。他也確實深受秦王的信任和喜愛,可以在秦王面前比秦王真正的晚輩還自在。

  可他被秦王捧著的代價呢?

  是自由。

  別看朱襄能夠離開咸陽城,但他和秦王已經有很深的默契,那就是不與任何秦王不允許的人深交,特別是在秦國中樞的卿大夫們深交。

  如李冰等郡守,朱襄大可以與其放心交流。

  公子啟甚至懷疑,秦王知道朱襄去了地方上,也不會培養自己的勢力。因為太子政就在朱襄身邊。

  春申君沉默了許久,從公子啟手中接過酒壺,喝了一口後問道:"公子為何要與我說此事?"

  公子啟道:"不是春申君問他的情況嗎?"

  春申君道:"也對。那他過得不好了?"

  公子啟搖頭:"他或許並不認為自己過得不好。因為他可能不在乎這些其他人會在乎的事。"

  自由地與人結交,與更多的人交流,擁有一塊可以自己自由喘息的地方。

  這種事,朱襄似乎不在乎。他看上去活得很開心,也是真心對待秦王那控制慾極強的一家人。

  所以公子啟勸說春申君,不要再對朱襄用離間計了。

  沒用。

  如朱襄這樣完全被秦王掌控的人,秦王都不放心,那秦王大概是已經徹底糊塗了。

  而秦王不僅不糊塗,到秦王子楚,已經是三代精明人了。

  公子啟想著秦國未來還有已經早就嶄露頭角的太子政,他就不寒而慄。

  楚國真的有希望嗎?

  就算他回到了楚國,楚國就真的能在秦國兵鋒下存活嗎?

  公子啟不蠢。他能在秦國受重用,就證明了他卻有才華。秦國官場上可不養閒人。

  所以公子啟很清楚,自己和楚國的希望都渺茫。

  他甚至有一種預感,若是自己當了楚王,說不定會成為楚國的亡國之君。

  但他看見楚人來求他,看見來者是號稱楚國的長平君的白頭翁的門人,他還是回來了。

  回來與這天下大勢對抗。

  "春申君,我會盡力保護你。"公子啟道,"楚國已經很難了,少一個賢臣,就更難一分。我本就看不到希望,若你死在了權力傾軋下,這楚國未來就更沒有希望了。"

  春申君低著頭問道:"公子何出此言?只是一些叛亂,很快就能平叛。"

  公子啟搖頭:"叛亂不算什麼。我說的是秦國,是秦國統一天下的大勢。"

  他從春申君手中把酒壺拿回來,又仰頭喝了一口酒。

  然後他抹了抹嘴,繼續笑道:"我在君父離開秦國的前一年出生,在秦國已經生活了二十餘載,對秦國一草一木都很熟悉。若非我是熊啟,我已經是秦人。"

  "春申君去了秦國,看到過秦國盛世的只鱗片羽。現在的秦國更強大了,秦國的人心也更齊了。這一切,都是朱襄公的功勞。只有一個完全不慕名利,甚至連貴族的尊嚴都不要的聖人,才能輔佐秦國建立這樣的盛世。"

  "我曾在咸陽學宮學習,我知道天下統一乃是大勢。這天下已經紛亂許久,早就需要一個雄主統一,結束這幾百年的戰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