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新鮮生土豆



 朱襄愣住。


 半晌,他伸出手,一個土豆出現在他的手中。


 他咬了一口:“真的是土豆啊。”


 朱襄一隻手捂著眼睛,一隻手握著土豆,一點一點將生土豆全部吃了進去。


 生土豆雖然能直接吃,但是不易消化,非常難吃,吃得朱襄眼淚都流出來了。


 紅薯、玉米、土豆,傳說中三大神器,網絡皆傳,大清三億人口是紅薯、玉米、土豆催出來的。穿越者只要帶著這三大神器回去,就能鑄造一個盛世。


 朱襄當然知道這是假的。


 現代紅薯玉米土豆動不動高產幾千斤,那是經歷了現代技術的良種培育和化肥、農藥的功勞。


 古代文獻中糧食畝產量的記載不太精準,有些還故意誇大,比如《汜勝之書》中記載畝產量一百石,即一萬多斤,現在都達不到。


 但民國時期已經有了對糧食畝產量較為科學的統計。根據記載,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統計的山東風調雨順沒有戰亂那一年,冬小麥畝產量一百五十斤左右,玉米畝產量一百八十斤左右,紅薯畝產量一千四百斤左右。


 土豆產量也是約一千斤左右,實際上達不到這麼多。現代土豆良種“超白”、“中薯4號”、“中薯10號”等的畝產量也就一千多公斤。且古代土豆不會種植在良田上,畝產大約就是五百斤左右。


 這樣看來,紅薯和土豆的產量仍舊很高。但稍稍有點農業常識的人就該知道,紅薯和土豆這類作物因為是無性繁殖,非常容易積累病毒,導致產量退化,甚至直接絕收,種植時需要經過脫毒處理。而這些都是現代科技的功勞。


 愛爾蘭饑荒就是因為土豆退化和病害造成。


 古代中國的勞動人民也發現了這個問題,再加上飲食習慣的不同,在1914年至1918年的統計數據中,紅薯、土豆、玉米種植面積只有百分之九,中國古代並沒有大規模種植過紅薯和土豆。


 清朝人口暴增的原因很簡單。


 清朝入關時多次大屠殺讓富庶之地十室九空,變向“緩解”土地兼併;攤丁入畝之後,新的戶口統計,統計到了大量隱戶;清中期的實際控制面積包括了東北、西北、草原、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等地,百姓對這些地方進行開墾,耕地達到了前朝的兩倍;因為人口壓力,勞動人民絞盡腦汁進行套種,提高產量,甚至弄出了兩載十三收這樣的絕活……


 紅薯、土豆、玉米當然也有功勞。更多的主糧作物豐富了農民的選擇。農民能在災荒年間補種更多種類的作物,還能利用貧瘠的土地。套種增收技術也能將低產作物換成這三種高產作物。


 但將清代勞動人民用苦難、聰明、勤勞鑄造的奇蹟,全部歸功於三種外來作物,朱襄作為農學人,自然是不會犯這種錯誤。


 可即便他知道土豆不是什麼穿越神器,推廣了也不可能讓所有勤勞耕種的百姓餓不死,他還是淚流滿面。


 確實,在沒有現代技術加持下的土豆,就僅僅是救荒作物。


 但戰國時代,還沒有“救荒作物”,甚至平時吃的主糧、蔬菜都極其匱乏。如果遇到了災荒絕收,農人沒有任何補救的辦法,只能挖雜草、啃樹皮、吃泥土。


 救荒,就能救命啊!


 就算救不了所有人,救下一百人、一千人、一萬人、十萬人……甚至幾十萬的人,都是活生生的命!


 朱襄想起了自己隨著藺相如在趙國各地賑濟災荒時,看到的那一幕幕的慘景。


 他空有一身知識,卻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只能閉上眼不去看農人絕望的神情。


 如果那時候有土豆,我能救下多少人?


 以老百姓們自己的勤勞自己的聰慧,只要告訴他們土豆種植的好處和壞處,他們自己就能摸索出最大化利用土豆活命的技巧,規避土豆的風險。


 正如古籍記載的,災時大規模種植,災後變成零散種植,這就是老百姓們自己總結出來的經驗。


 “太好了,真的太好了。”


 自從“復活”之後就幾乎沒掉過眼淚的朱襄,臉埋在手臂上泣不成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