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牛俊 作品

第155章 安排


  榆林中路道,下轄十個營堡,分別是常樂堡、歸德堡、魚河堡、響水堡、鎮川堡、波羅堡、保寧堡、懷遠堡、威武堡、清平堡。

  十個營堡的明面上的直屬上官是身為兵備道的張伯鯨。

  除了這十個營堡以外,綏德州、米脂縣、清澗縣也是張伯鯨的管轄範圍。

  而東路神木道兵備李光茂,管轄著從黃甫川到雙山堡總共十二個營堡,另還有管轄著葭州、神木、府谷等州縣。

  西路靖邊道兵備戴君恩,管轄著從龍川城到鹽場堡總共十四個營堡,另還管轄安定、保安、安塞三縣。

  如此一來,三路兵備幾乎全都將榆林的三十六個營堡管轄在內。

  這就導致了一個尷尬的出現,榆林衛指揮使又該管轄哪些區域。

  深究起這個原因,還得從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說起,時任延綏巡撫的餘子俊將原本設在綏德的鎮城遷移至榆林,並陸續在榆林衛興建了總共三十六個營堡。

  為細化防守區域,又將三十六個營堡劃分為東、中、西三路防守體制,在榆林、神木、靖邊設三路兵備駐地,以加強邊地的防守力量。

  如此一來,當初設置的榆林衛管轄區域就與三路兵備道發生了衝突。

  延綏巡撫餘子俊為了顧及五軍都督府的面子,就將威武堡、懷遠堡、響水堡、保寧堡及常樂堡五堡劃分給榆林衛指揮使實轄。

  因此,榆林衛五堡明面上屬於榆林中路的範圍,但實際上的上官卻是榆林衛指揮使。

  但在延綏巡撫陳奇瑜那裡,榆林衛與三路兵備道,皆要受到他的直轄,甚至延安衛、慶陽衛、綏德衛,也都在延綏鎮的管轄範圍之內。

  至於劉博源為什麼會接受榆林衛指揮使蕭遠與榆林中路道兵備張伯鯨的雙重管轄。

  首先一點,威武堡與懷遠堡是受指揮使蕭遠的管轄,而清平堡又是受兵備張伯鯨的管轄。

  因此,劉博源才會受到兩人的雙重管轄。

  ......

  對於劉博源的差遣任命,陳奇瑜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他原本想將劉博源直接調至自己帳下聽令,可劉博源身為一個衛所軍官,上面還有蕭遠的存在,再加上劉博源年齡尚輕,升的太快不是什麼好事,也應該在底層多磨練磨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