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違的大晴天 作品

第480章又聽到師父的黑料了,武當門長與龍虎天師的往事

“此話怎講?”張之維道,“前輩和我師父很熟?”

“倒也不是很熟。”武當門長說道:“我雖是武當門長,但卻是半路出家,吃的是百家飯,各門各派的手段都有所涉及,自然也去過你們龍虎山。”

“不過,我並非是以武者的身份上門踢館的,而是以道士的身份上門論道,在我想來,論道自然也包括手段的比試,正好見識一下新天師的實力。”

“當時你師父剛接天師之位,正是鮮花著錦,烈火烹油之時,論道過程中,我提出比試一下護道手段,有個叫易潛年輕道士怒目而視,生性的很,代替師兄悍然出手,差點被我打死。”

差點被打死…張之維嘴角微抽,原來易潛師叔還有這個黑歷史,暫且給他記住,等回了龍虎山,可得好好去問問他。

武當門長繼續道:“但最終,我和你師父沒打起來,當時我自比真武,呂祖絲毫不差,要見一見他這天師神威,祖庭底蘊。”

“但伱師父那個牛鼻子,盤坐在萬法宗壇上,說什麼兩人相擊,上斬脖頸,下決肝肺,術法手段,吐炁殺人又如何?”

“此乃庶人的微末伎倆,不值一提,無異於鬥雞,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這才是得道…”

“嘰哩哇啦的說了一陣之後,還告訴我,他不願自降身份,與我一戰,讓我回去再修煉個百八十年。”

“嘖嘖嘖…”

武當門長咂了咂嘴,“你聽聽,你師父這口氣是不是很大,再加上他盤坐在萬法宗壇上,有龍虎祖庭傍身,黑雲匯聚,天雷滾滾,五雷齊發,還真把老夫都給唬住了。”

“疑心重重的下了龍虎山,不再四處論武,便有了武聖有虛處這個說法,但其實我並不反對這個說法。”

武當門長搖了搖頭,收斂表情,一臉淡漠的說道:

“因為後來啊,我拿起了很多事,也放下了很多事,這才想明白,你師父這牛鼻子是在故意誤我。”

“那場所謂的鬥法,看似是我輸了,但其實我沒輸,是他輸了,只是當我想明白的時候,這些種種我已經放下,輸贏都不重要了!”

武當門長說師父輸了這事,張之維並未反駁,作為徒弟,他自然是瞭解師父的。

若當年師父真能穩拿下對方,哪有可能和他磨嘴皮子,只怕當場大耳刮子就掄上去了,先打得屁滾尿流再說。

既然師父沒有動手,而是選擇不戰而屈人之兵,那就說明要麼是打不過,要麼是勝率未知。

到底是怎樣的,張之維也說不好,除非去問師父。

不過這種事,屬於哪壺不開提哪壺,真要去問的話,只怕會挨雷劈。

至於武當門長剛才闡述的師父用來唬他的話,還真不是在胡謅。

想要讓一代武聖不戰而認輸,瞎扯肯定是行不通的,必須要有“道”有“理”,而且讓人無法反駁的道理。

而事實上,這番話,還真就是聖人之言。

這是一個典故叫“巧論三劍,一言興邦”,出自《莊子》。

據說趙國國君特別喜歡論劍,每日的愛好,便是召集全國的異人過來切磋論武,每年因此而死傷的高手數以百計,極大地削弱了國力,眾人去勸誡也不聽,最後沒有辦法,便花費黃金千兩,去請教莊子出馬。

莊子一聽此事,沒收任何黃金,便以自己天下無雙的劍術,去和趙國國君論道,還說出了那句非常著名的話,——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這句話在後來,出現在了李白的《俠客行》裡,很多人都以為是李白寫的,是李白對那些俠客的一種憧憬。

但其實,這話最早出自《莊子》。

李白是一個授籙道士,與其說他憧憬的是俠客,不如說他憧憬的是逍遙御風的莊子。

師父用莊子的聖人之言,去抨擊武當門長,他自是啞口無言,無地自容。

這場論道鬥法,與其說是武當門長敗給了師父,不如說是敗給了莊子。

所以,武當門長說他沒有輸。

至於武當門長說自己放下了…

張之維不置可否。

他不知道對方是放下了輸贏。

還是放下了與師父的輸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