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違的大晴天 作品

第479章武聖你有對手嗎?

張之維看著老道消失的方向,心裡自語:“這手段,是出陽神嗎?我進你退,什麼意思?”

他正不解,耳邊卻傳來聲音,邀他去太子洞一見。

張之維並不知道太子洞在什麼地方,但在這個聲音在耳邊響起的瞬間,他福如心至,頓時對其有了感知,就好像冥冥之中有什麼在指引一樣。

“玄門師長不僅說話拐彎抹角,雲裡霧裡,就連做事也是一樣,若是我,要見,知會一聲,直接就見…”

張之維腹誹了一句,旋即朝著太子洞走去。

展旗峰上,古木參天,滿目蒼翠,大概前行了五六百米,一塊一米多高的石碑映入眼簾,石碑上鐫刻著三個遒勁有力的紅字——“太子洞”。

看著這三個字,張之維不難想到,這真武大帝的修煉之所。

因為,真武大帝未成神之前,是淨樂國的太子,他曾在武當山修行,所以,他的修煉之地,便叫太子洞。

張之維走入洞中,剛進去,便看見洞中供奉著一個披著黃色袍子、手捧書本的少年的塑像,這是真武大帝的少年形象。

真武大帝對張之維有恩,張之維便在大帝神像前駐足了一下,行禮敬香。

上完香,繼續往裡走,莫約十來步,轉角便看到一個鶴髮童顏,身材魁梧的老道士坐在一把石椅上,手裡正看著一本書。

“孫爺?”

張之維開口道。

道士也有地域之分。

在龍虎山,稱呼德高望重的道士為高功,所以經常有某某高功之稱,就連張之維下山,也有很多人稱呼他為小高功。

但在武當山,德高望重的道士,要叫爺。

所以劇情裡武當三老中的洪音被稱作洪爺,小盧被稱呼盧爺,甚至王也在稱呼十佬之一的陳金魁時,也不是叫陳老,魁老,而是魁爺。

現在是武當山,張之維自然入鄉隨俗,叫武當門長為孫爺,畢竟同為道士,稱呼孫門長,有些太見外了,而且,對方的年齡,就算真當他爺,那也綽綽有餘。

“久仰大名啊,小高功!”

老道士把書放在石桌上,看向張之維,慈眉善目的說道,他也選擇用龍虎山的稱謂來稱呼張之維。

其實,您要是叫我張爺或者維爺,那也不是不行…張之維心裡腹誹一句,瞥了一眼老道士放在石桌上的書本。

發現都是一些很經典的道教入門典籍,雖然簡單,卻正統而醇厚,是得到各種流派認可的道藏。

張之維有些詫異,以對方武當門長的身份,就算要看道長,也該看一些闡述高深道理的道藏才對,怎麼看起了入門篇?

老道士注意到張之維的目光,笑道:“小高功熟讀道藏嗎?”

“略讀!”張之維說道,他確實會讀很多道藏,但他往往只是通篇略讀一遍,不會將其捧上多高的地位,天天研讀參悟什麼的。

“甚好甚好!”老道士笑道:“在武當,有那麼一群牛鼻子,對那些五花八門的法術並不熱衷,對性命雙修之道也不感興趣,每日裡更多的時候都在研讀那些枯燥的經典!”

這種道士,在龍虎山和茅山也有,並且數量還不少,張之維雖不是這樣的道士,但對他們保持著足夠的尊敬。

“他們妄圖從中這些道藏之中,得到闡述大道的道理,但其實…”

老道士搖了搖頭,嘆息道:“昔仲尼沒而微言絕,七十子喪而大義乖。故《春秋》分為五,《詩》分為四,《易》有數家之傳…”

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孔子和他的親傳弟子逝世之後,很多道理都消失了,因此《春秋》有了五家註解,《詩經》有了四家註解,《易經》的註解更是數不勝數。

張之維暗自點頭,這確實是如此,很多流傳到現在的古之經典,可能是被人層層註解過上百遍的東西,早就沒了當初的道與理,甚至是南轅北轍也說不定。

想要這些不知被人翻譯註解了多少遍的道藏中領悟大道,簡直就是痴人說夢,看來這位武當門主,對那些只會死讀書的道士也挺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