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違的大晴天 作品

第476章張之維是行走的大機緣

“倒也不能說是找茬!”王鍾聖道長說道:“據我所知,確實有一些門派去天師府求證此事,至於具體是哪些門派…”

“我們武當對此事的關注度不高,具體情況我不瞭解,不過,既然敢上龍虎山,那自身必然是有些分量的,應該是三教的人牽頭!”

王鍾聖道長所說的三教,也就有釋儒道。

其中,儒教雖然自古與道教和佛教並稱為三教,但嚴格來說,儒教並不算是宗教。

每一個宗教的背後,都有一種自己的文化指向,核心指歸。

道教的核心指的是自然無為之道,佛教的核心指的是真如自性,兩者雖不同,但都有指向,都有各自的道。

但儒教沒有這些,儒教所信仰的是仁,義,禮,智,信,強調個人和社會要和諧相處。

而個體的強大和社會的和諧,明顯是相互矛盾的,所以儒教並沒有像佛教和道教一樣開宗立派。

但沒有開宗立派,並不代表它沒有手段傳承下來,他們中還是有幾個千年世家的,像那山東的孔家衍聖公便是。

不過,這些人向來不問江湖事,想來不可能千里迢迢跑龍虎山去找茬。

而除開了儒教那一票人外,敢直挺挺上龍虎山找事的,只怕也就禿驢們了。

想到這,張之維也不覺得意外了,不管在哪個年代,牛鼻子和禿驢子都是不對付的。

別說什麼都是出家人,慈悲為懷,若有機會踩對方一腳,看誰慈悲?

要知道,歷史上,佛教不止一次攛掇著要滅道,北齊,北周,元朝都曾尊佛滅道。

當然了,道家攛掇著滅佛的次數也不少。

總的來說,三教看起來和和氣氣,但一有事,那是真往死裡整,也就近代才和氣些。

一念至此,張之維便想回去好好盤一盤禿驢們的腦瓜子,看看是誰頭這麼鐵,敢去龍虎山鬧事,旋即說道:

“前輩,不知道令門門長何在?把信交到他手上,我要火速趕回龍虎山!”

“門長在紫霄宮後的展旗峰太子洞清修,輕易不出關,門裡也無重要的事,平時我等也不去打擾,不過,既然小道友替楊師兄送信來,門主肯定會出關的!”王鍾聖道長說道。

“不用去通知一下嗎?”張懷義不解道,聽聞有人上龍虎山找茬,他也歸心似箭。

王鍾聖笑道:“不必,門長修為已到秋風未動蟬先覺的地步,只要與他有關的事,他都能瞭然於心,小道友送信上武當,只怕還在路上,門長便已察覺,所以,小道友不必心急,門長該來見你的時候,自然會來見你!”

張之維說道:“果然啊,天底下的玄門師長都一個樣,就是不愛有話直說,有事直做,就愛套敲你三下頭倒背手之類的暗語,我師父如此,左門長如此,武當的門長也是如此啊!”

“說的也是!”田晉中深以為然的點了點頭,“在這方面,還是師兄敞亮,說起事來,一點也不藏著掖著!”

何止是不藏著掖著,那簡直就跟倒豆子一樣,有些事都不用問,自己就吧啦吧啦的說了出來,一點也不像玄門高徒的樣子…呂慈和呂仁心裡吐槽道。

倒是張懷義沒去在乎這些旁枝末節的東西,他想起王道長說的秋風未動蟬先覺的境界,看向張之維,不解道:

“師兄,不見不聞卻什麼都知道,這是什麼境界?”

張之維想了想道:“你記得嗎?無論是師父,還是三一的左門長,都經常說,做人當‘誠’。”

“這個‘誠’,不僅僅指誠於人,誠於己,更指一種境界,一種狀態,玄門高人大多不說人話,他們的解釋,說了你也聽不懂,倒是儒家聖人孔子對這種狀態的描述是,‘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之維小友居然瞭解,實在難得啊!”王鍾聖一臉感嘆,其他人也都在思忖。

“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張懷義重複了一遍,看向張之維:“師兄,真有人能達到這個境界?”

“明知故問!”張之維沒好氣的看向張懷義:“你就是我說的,那種玄門中不說人話的典型,說話拐彎抹角,你不就想問我到沒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