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規避

 康熙嘆了口氣還是翻開了,直接不想看了,給了個批註,“朕安!”

 其實不怪康熙如此,奏摺按內容可分為奏事折、奏安折、謝恩折及賀折四類,請安摺子就是奏安折。

 而且,清朝還特地設立了一套保密制度,以保證奏摺的內容不被洩露。

 並且還規定如果不能保密,就不要上奏摺,保密是書寫奏摺的前提條件。

 在康熙初年,奏摺沒有一定規則與程式,也沒有列入國家的正式官文書之內。

 而且京內外官員,不論官職大小,只要得到皇帝的寵信和特許,哪怕是微末之員、寺廟的住持和尚,也可以上摺奏事和謝恩。

 這就造成了皇帝的壓力,因為有些大臣,他真是沒事幹就只想天天在皇帝面前混個眼熟,什麼大小事都要上摺子。

 這其中有些人是這其中的佼佼者,就比如有位叫王鴻緒的臣子,他沒事兒就喜歡給康熙送書。

 就比如:

 王鴻緒:微臣找到一卷怎樣怎樣好的書,特地獻給皇上。

 康熙回覆後,他就會接二連三的刷存在感。

 每次請安的時候都要給康熙獻書,這就讓康熙感到這人有完沒完,可是冷處理了,這人依舊不改其行。

 好不容易,這王鴻緒又找了一本《靈元秘籙》抄本,康熙終於忍無可忍的回覆了:無用之書!!!

 能讓康熙這樣算是對於臣子比較寬容的皇帝忍無可忍的批評,就可知他是怎樣的喪心病狂。

 有喜歡送東西的,自然也有當街道辦的,芝麻大的小事都會給康熙寫,就比如什麼誰拾金不昧了。

 還有的就是喜歡反覆播報的,就比如康熙的直隸巡撫。

 因著順天府等地有一個月多雨,他就能連續上很多次的“這是順天府等地7月初下雨的情況”的摺子刷屏。

 康熙的態度自然從一開始的:“到處都下雨,報告雨晴的奏摺太多了,而且京城和京北的情況我早就知道了”,變成“已經回覆過了啊”。

 再變成“不必再報告了”,以至於最後到有些抓狂的態度:“雨水早就充足了,你的報雨奏摺也太密集了”。

 ……

 康熙身邊的梁九功瞧見自家萬歲爺將一個摺子撇了出來,一看又是這人,忍不住心裡嘆了口氣,這位大人,當真是事無鉅細,比雜家還會敷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