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頭愚翁 作品

第911章 忠義二字

  齊國有四個皇子,最小的一個就是來漢國的齊四公子,有些機謀,但心胸狹窄。

  三皇子早些年被齊四公子給設計害死了,來漢國的張世勳即是以前三皇子的人,他其實是因為三皇子的失勢而被“發配”來漢國的。

  二皇子雖然沒死,但也差不多。

  臏即是割膝蓋骨,春秋戰國時期的孫臏即是因此刑而有此名。

  齊國二皇子受了這個刑,這輩子想來再也不能站起來,且與皇位無緣了。

  問題是陳知節是齊國太子的人。

  對於齊太子,陳知節卻好似不太願意說起。

  劉永銘笑著追問道:“齊太子如何?”

  “太子胸襟寬廣,聞融敦厚,有人君之像。”

  在陳知節的口中,齊國的太子與漢國的太子好像是同一類人。

  但劉永銘卻是笑著追問道:“敢問陳上卿,齊太子比之晉惠帝如何?”

  晉惠帝即是那位“何不食肉糜”的晉朝第二位皇帝。

  陳知節愣了一下,苦笑一聲說道:“你我二人無利益相害,實不必如此相諷。”

  “望陳上卿實言相告。”

  陳知節再次苦笑道:“晉惠帝尚知嵇侍中之血恤,齊太子不如也。”

  弱智的晉惠帝身邊有個人叫嵇紹,官封侍中。

  漢朝侍中是正統官職,皇帝身邊的重臣,而不是後來由宦官領授的那種宮中侍中。

  因為避諱隋朝楊忠的忠字,將侍中之職改稱為納言。

  唐朝時宦官專權,各種加封,後來連皇帝都亂給他們職位各種七品、六品、五品的給。

  使得這個世界線的侍中變成了由宦官當任,且還不是那種有職權的官職。

  這位侍中嵇紹是位忠臣,晉惠帝苦苦哀求成都王司馬穎手下的石超不要殺嵇紹,但最後石超還是當著晉惠帝的面將嵇紹給殺了。

  嵇紹的血濺在晉惠帝的衣服上,晉惠帝甚至都捨不得讓人洗掉那些血跡。

  劉永銘聽得陳知節承認了下來,開心地笑著問道:“陳上卿乃天下智囊,能您比肩者,世間無出其右。殊不知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何故以此為終?”

  陳知節搖頭嘆了一聲,言道:“此話……此話倒不知從何說起了。我若是說為了忠義二字,葉先生定然是不信的!在葉先生心中,我必是那種暗事做盡的小人。”

  劉永銘笑道:“君明則臣賤,君暗則臣欺。有一個太過於賢明的君主對國家來說也許是好事,但對於臣子來說有時卻不是如此了,正如我漢國現在這般,朝臣們上朝個個都岌岌自危呀。若有幸能輔佐一名闇弱的君主,自己雖然無有司馬之心,但亦可被百姓頌為周勃之列。何況此主乃為嫡長呢!”

  正如劉永銘所說,陳知節就是為了自己將來能得勢,所以才要扶持有些闇弱的太子。

  只要那齊國太子登基,自己可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

  但問題是那齊四公子成長起來以後,竟是將齊太子給比下去許多。

  甚至齊君都想著廢長立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