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泡茶加冰 作品

第426章 狄青與大宋夢

……

“武穆……”

趙匡胤臉色複雜。

趙普輕聲道:

“威彊叡德曰武,佈德執義曰穆。”

至於別的他也不想多說。

宋能有將如此,他作為開宋之臣自是與有榮焉。

但無論是這些文字當中對那完顏構的鄙棄,還是詩賦詞文當中的痛惜之意,都讓他猜測得出來這嶽武穆的結局恐怕都不能稱善。

再想想根據後世所說,有宋一朝的重文抑武之風,後來的他在其中出力頗多。

於是汴梁殿中陷入了小小的沉默,唯餘劉翰在一邊迷惑不解:

這是什麼情況?

官家和趙相公是不是該為他說明一下?

【一般說到宋史,經常會有一句很常見的感嘆。

北宋無將,南宋無相。

這句話算是對兩宋史一個相當簡單粗暴的同類情況梳理,但落在細處就非常經不起推敲。

最典型的便是,若說北宋無將,那將置狄青、張亢、種世衡、宗澤於何處?

實際上若說兩宋武將,狄青的晉升之路某種意義上反而可以稱得上某種意義上“大宋夢”的實現。

狄青,字漢臣,生於民風強悍的河東汾陽,青年時投身軍伍,加入了北宋的禁軍。

參軍沒兩年之後,李元昊稱帝建國,由此北宋和西夏之間爆發了大規模的宋夏戰爭,身為禁軍一員的狄青也跟著朝廷的調令奔赴前線。

也同樣是因為這場戰爭,狄青的將才也終於有了用武之地。

而這樣毫無背景的武將,想要出頭自然唯有拼命,好在狄青相當擅長拼命。

與西夏作戰的四年裡歷戰二十五次,深中流矢八次,重傷幾死一次。

拼死打勝仗帶來的回報自然也是豐厚的,四年時間裡狄青歷任涇原路副都總管、經略副招討使等,加官官捧日天武四廂都指揮使、惠州團練。

勇猛之名甚至都傳入了仁宗的耳朵裡,引得仁宗想要親自召見,但無奈當時戰事吃緊,只能命人畫了狄青的畫像送入京城,但總之狄漢臣的名字開始在汴梁城傳唱。

而等到李元昊稱臣第一次宋夏戰爭結束時,狄青早已經奔赴河北前線,升遷馬軍副都指揮使並加銜節度觀察留後,是當時北宋方面最為有名的大將之一。

河北前線累積了六年軍功之後,狄青升遷樞密副使,躋身執政大臣之列。

同年廣源儂智高反宋建大南國,領兵肆虐兩廣地區,宋軍無不望風而逃。

當時的北宋已經開始執行以文馭武的傳統,前幾次被派去指揮平叛的都是文臣,也都以失敗告終,這種情況下老狄坐不住了主動請戰。

結局自然是不出預料的,狄青整頓軍紀之後一戰大破儂智高平定叛亂,斬首俘虜什麼不必多說,總之因為這場功勞狄青的樞密使由副轉正,達到了其生涯頂峰。

從一介白身刺面加入禁軍開始,到最後幫北宋拿下開國以來在邊疆的首次大勝,狄青用了十四年登上了北宋武將的權利頂峰。

如果不看狄青早年與西夏作戰的各種悍不畏死,那狄青的人生經歷幾乎可以用一片坦途來形容。

但將這份看起來順利的坦途掰開,幾乎到處都是文武雙方已經尖銳到幾乎沒辦法再調和的矛盾。】

趙普覺得下次殿中有必要再添幾盞燈火。

不然官家本來就臉色黑,光線稍微一暗,根本沒法判斷到底是在生悶氣還是臉色本就如此。

就像此時,趙普覺得官家可能又被這“以文馭武”給戳了肺管子,但呼吸聲又好似很平穩。

琢磨了一下,趙普嘗試建議道:

“臣現在去尋晉王,對其斥責一番?”

沉默的趙匡胤趕忙出聲攔住:

“不至於此。”

“朕只是……”

趙匡胤一時間不知道該怎麼形容自己的心情,最終自暴自棄一般嘆氣道:

“一路南蠻,便能逼得禁軍望風而逃。”

“平一路南蠻,便能稱開宋以來之大勝。”

“果真弱宋也,非虛言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