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泡茶加冰 作品

第215章 強叩國門

只不過白江村之戰後倭國徹底嚇破膽,認為唐朝一定會來滅國,因此拒而不見。

如今面對海東可能再起波瀾的情況,李治也發了狠,在財賦並不樂觀的情況下,給郭務悰撥了兩千人和四十七艘戰船,命其出使倭國必須要成功。

這種行為就是標準的寫作和平出使,讀作武力威懾。

郭務悰也很懂,並且吸取了上一次被倭國拒之門外的教訓,在領艦隊到達對馬島之後,就先派出一艘小船到倭國作通知。

通知內容我們不得而知,倭國史冊記載的是“要求來朝”,可見郭務悰的態度著實不怎麼樣,把倭國嚇得夠嗆。

在通知了並非交戰之後,郭務悰也不管倭國的反應,強行將艦隊開到了比智島附近,叩開了倭國的國門。

隨後的事情就很耐人尋味,郭務悰到了倭國一個月之後,天智天皇駕崩,隨後郭務悰一行就駐下不走了。

賞賞花喝喝酒,直到來年五月底,郭務悰收了倭國絁(音同施)一千六百七十三匹、布二千八百五十二端、綿六百六十六斤,之後這一行人才拍拍屁股戀戀不捨的駕船而回。

倭國自己的歷史,對於給郭務悰的財貨稱為“傾賜”,絁是倭國自己的絲綢,而且當時類似於漢代的錢帛兼行,這個絁是可以直接在倭國消費的。

作為對比,後來倭國有嘗試再次小心翼翼的進入朝鮮半島,對渤海國百般籠絡,最豐厚的一筆賜贈是絁七十匹,相較於郭務悰帶走的有零有整的一千六百多匹,很難不懷疑這是倭國國庫所有存貨。

以上都是屬於新、舊唐書的記載,要是聯繫到倭國自己的歷史,這件事就變得格外有意思了起來。】

李世民的眉頭舒展了開來,面上重新掛起來了一點笑意。

魏徵倒是反而有點捉摸不定了:

“這行徑……似是太過霸道。”

“禽獸之輩,何言霸道?”

李世民笑意吟吟的反駁,大搖其頭:

“學唐數百載,不知忠義,讀我華夏經典千餘載,不知禮信。”

“禽獸沐猴而冠,何談德行也?”

李世民一開口就是將魏徵的注意力全給拉了過來,當即就要和皇帝辯上一辯。

“更何況。”李世民不緊不慢道:

“這倭國後世入華夏之地行侵略之舉,此輩便是如此報答隋唐與其開蒙之恩?”

說到後世,魏徵頓時啞口無言,畢竟若真是藩邦臣屬,那還有得說道,但既說起這倭國後世罪行,那魏徵都不好為他們說什麼。

更何況控訴曾控訴這倭國罪行的乃是這光幕中的後輩。

一個是不吝私藏,對他們這些先人情感充沛的華夏後輩。

一個是狼子野心,受隋唐之恩卻又行不義之舉無信之輩。

魏徵自然知道怎麼選,因此也不再說話,但隨即看著後面這倭國的局勢變化,便也皺起眉頭:

“這郭務悰若真有如此行徑……實在不妥。”

魏徵從不掩飾自己王道的政治主張。

何謂王道?無偏無黨,王道蕩蕩。

孟子對此闡述的最為清楚,總結一下就是上有朝廷能吏治清明,下有百姓知榮辱禮節。

這個主張的核心基礎便是仁義治天下。

而這郭務悰若是剛巧遇上這事,魏徵不會說什麼,但若是真有主動插手,那魏徵覺得此舉似有違背仁義。

李世民還沒說什麼,李靖便搖頭反對:

“我則以為,此行徑妥之。”

“取其財足以利我唐百姓,蕩其土能安我唐邊疆,此二者於我唐百姓亦可謂仁也。”

“更何況……”李靖說著眼神微微眯起,銳利如鷹隼一般:

“那高句麗餘孽與新羅,二者有聯倭國之意,後世亦知之可見確有其事。”

“知而不報可謂無義,既如此,我唐使者強叩其國門,懾其宵小之心,以消弭倭國刀兵之禍,可謂仁矣。”

一時間李靖與魏徵針鋒相對,誰也不服誰。

不過一旁的李世民倒是想起來了那遼宋二國的兄弟之盟。

如此看來,這郭務悰收的應該也能算倭國戰敗的賠款了不是?

一念既開,李世民悠悠道:

“若非倭國攛掇,這百濟如何有諸多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