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泡茶加冰 作品

第84章 科舉

恰巧此時光幕繼續徐徐滾動,李世民忙討饒道:



“先看光幕。”



【五姓七望是唐初的說法,藉著貞觀的興盛,以及如魏徵、房玄齡、李勣等勳貴罔顧二鳳警告爭相與山東士族通婚。



士族大姓也迅速恢復元氣,到高宗時五姓七望已經變成了七姓十家,當時寒門宰相李義府與山東士族攀婚遭拒,於是上告高宗。



高宗於是下令禁止七姓十家互相通婚,也就是俗稱的禁婚家的由來。



一紙禁令反而抬高了山東士族身價,七姓十家以稱禁婚家為榮,而且禁令也沒什麼用,偷偷結婚就是了。



文宗時皇帝親自向宰相鄭覃求婚,希望太子能娶鄭覃孫女,鄭覃不允並將孫女嫁給僅為九品官的崔皋。



唐文宗“二百年天子,顧不及崔盧耶?”的感嘆由此成了禁婚家的金字招牌,山東士族聲威益重。



而李世民修《氏族志》的作用背後有個很無奈的事實:唐朝的科舉相較南北朝和隋朝確實是進步,但對唐朝來說作用不大。



太宗貞觀二十年,二鳳巡查幷州,遣派大理寺卿等二十二人巡查四方,但巡查使們很快發現幷州的吏治異常敗壞,二鳳震怒,隨即處死或免官者達近千人,這僅是幷州一地。



而翻開史冊,貞觀二十年科舉取士四人,次年七人,合計起來僅有幷州官職空缺的百分之一。



根據目前蒐集到的資料看,唐朝科舉始於622年,終於904年,282年間科舉開科273次,合計取士8455人,平均每年不過23人。



那麼是大唐的官員人數很少嗎?顯然不是的,同樣以早期舉例:



高宗顯慶二年,入流為官有一千四百人,同年科舉取士僅二十二人,而顯慶二年的官職空缺有多少?將近五百之數。



事實上唐朝時入仕之路五花八門,制舉、恩蔭、察舉、辟舉、冬薦、捉錢,軍功,這些都是入仕途徑。



其中制舉、察舉、辟舉、冬薦四項雖然最終測試形式不同,但起點是一樣的:需要當地官員推薦才能獲得資格。



恩蔭制度雖然歷朝都有所改動,但從未廢除,而唐朝是恩蔭最盛的朝代,唐的絕大部分官員都是來自於此。



捉錢則是一種變相賣官制度,有捉錢令史、胥士、品子等,這個職位約等於用朝廷的錢放高利貸,每年需要給朝廷繳納一定的錢財,到了一定年限之後就可以授官。



因為手段太多,所以導致唐朝根本不差科舉的仨瓜倆棗,實際上高宗時候就已經出現了冗官問題。



依然還是顯慶二年,空缺官職不足五百,入仕合計一千四百人,而吏部等待考試入流的恩蔭、軍功等子弟還有七千餘人,整個唐朝冗官最嚴重時吏部有七萬餘人等待考核,最久者可能要等十年。



而在恩蔭、流外入流(外包轉正)的這個過程中,才是《氏族志》發揮作用的地方,根據姓氏等級限制死了五姓七望蔭補弟子的為官上限。



而被限制的士族們也很快發現了他們的新去處:科舉才是最好的搖籃。】



寫著寫著給忘了時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