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寸寒秋 作品

第四百六十五章:超低溫冷凍

    鈹銥合金鏡面的打磨加工依舊在繼續。

    和之前數控設備拋光有些不同,之前的鈹銥合金鏡面是豎著固定在數控設備內的,這次則是躺著的。

    平躺在機床上的合金鏡面有著微微的弧度,微微凹陷的中心區域盛放著灰色的拋光液,如水銀一般,反射出淡淡的微金屬光芒。

    這是專門給鈹銥合金鏡面進行最後拋光打磨的專用拋光液,裡面的主要成分是硅離子+超精密的納米級氧化鋁粉末。

    而在鏡面正上方,垂吊下來了一個機械臂,機械臂下方有著一個帶著弧形的圓盤,正在不斷的進行平滑和打磨拋光操作。

    這就是對鈹銥合金鏡面進行後續加工的拋光設備了。

    以這臺設備配合數控程序,再加上精準的紅外光測量儀,能做到對低納米級的鏡面拋光。

    雖然比不上數控工廠中的大型拋光設備,但對於測試時使用的鈹銥鏡面足夠用了。

    從二十納米級別的鏡面粗糙度加工到五納米級別,這個過程比韓元預計的時間還要長。

    即便是拋光設備可以二十四小時不停的運作,可以自動調節拋光角度和更換拋光盤,也依舊花費了四天半的時間。

    而這還僅僅是對一塊直徑只有三十公分的鏡面進行加工,若是換成正式的大型鏡面,拋光時間恐怕會呈指數級上升。

    用於太空望遠鏡上的鏡面,可不是說簡單的拿磨盤進行打磨拋光就行了的。

    這些在設計中帶有一定曲度弧線的鏡面,不僅僅是表面的的粗糙度誤差不能超過五納米,鏡面的弧線誤差也要同步精準到納米級別。

    因為它需要將接收到的紅外光集中反射到中央的信號接受器上。除此之外,最關鍵的是,這些用於太空望遠鏡上的鏡面,可以說每一塊的鏡面曲度弧線都完全不同。

    這意味了批量加工是完全不行的,他需要為每一塊鏡面都單獨編寫對應的數控加工程序,編寫數據模型以用於控制拋光設備來做到精準加工,

    這可是一件相當麻煩的事情。

    要不然怎麼說太空望遠鏡是超級大國才能玩的起的東西?

    折騰了近五天的時間,第一塊實驗用的鈹銥合金鏡面總算完成了打磨拋光。

    這是直播間裡面的觀眾,也是韓元第一次見識表面粗糙度在五納米級別的物品。

    即便是蹲守在直播間裡面各國專家,恐怕也是第一次見到光潔度這個級別的鏡面。

    畢竟以人類目前的打磨技術,手工打磨最高的鏡面最低在十納米左右,

    韋伯望遠鏡是頂級的金屬鏡面,其鏡面粗糙度,也就是表面光潔度也只有14級,ra指數0.012。

    這裡的ra指的是微米,0.012微米,也就是12納米。

    這差不多就已經是人類手動打磨拋光的極限了。

    如果換做是手工打磨拋光這面鈹銥合金鏡面,先不說能不能達到五納米級別,光是打磨拋光的時間,最少都需要再加個零。

    沒有一兩個月的時間,壓根就打磨拋光不出來的。

    不過通過超精密拋光機進行拋光加工,這個時間可以節省最少十倍以上。

    可見科技真的就是第一生產力。

    換好服裝,穿好鞋套,將自己整個完破碎整的清理一遍後,韓元進入了超淨潔無塵室。

    已經打磨拋光加工好的鈹銥鏡面此刻被機械臂夾著邊緣部分固定的在半空中。

    站在鏡面前,韓元馬虎的觀察著經過第二次打磨拋光加工的鈹銥合金。

    如果單純的用眼睛來觀察的話,五納米級別的鏡面種名度和二十納米級別的並沒有什麼區別,至少他是看不出什麼區別來。

    這種級別的鏡面,要檢測它的光滑度,需要專門的儀器。

    與此同時,直播間裡面的觀眾也好奇的打量著顯示屏裡面的鈹銥合金鏡面。

    [好像跟之前沒什麼區別的樣子?]

    [和沒加工之前一毛一樣啊,這加工了個空氣?]

    [沒加工前是二十納米,加工後是五納米,這也看不出來區別啊。]

    [看不出來區別就對了,因為這已經遠遠超出了人類視覺的範疇,人類的視覺根本就察覺不出來這麼細微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