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寸寒秋 作品

第四百二十八章:一百二十萬億次

    計算機室內,韓元一邊講解碳基芯片檢測需要注意的事項,一邊操控著手中的儀器設備。

    納米級的硅基芯片的測試過程他沒有講解,是因為沒必要。

    畢竟碳基芯片馬上就要跟著出現了,硅基芯片即將徹底退出歷史的舞臺,講硅基芯片的製造方法和檢測方法毫無意義。

    至少對於韓元,對於華國來說毫無意義。

    反正又不用。

    其他國家他不知道,但華國,韓元可以肯定,不用說超過,只要有一種芯片的性能能夠接近硅基芯片,絕對會慢慢的更換掉國內的芯片。

    更別提性能還超過硅基芯片的碳基芯片了。

    要知道全國大大小小的企業,向高通、英特爾等公司交的專利,以及購買芯片,材料,技術等東西的費用每年都是一筆天文數字。

    如果華國能開發自己的芯片,怎麼做,不用想。

    這個點韓元是可以肯定的!

    當然,對於自己弄出來的碳基芯片的性能,他也有足夠的自信。

    雖然他製造出來的碳基芯片在性能上肯定比不上‘碳基集成電路板製備信息’裡面的標準。

    但即便是這樣,這些碳基芯片的性能也遠超普通的硅基芯片。

    十倍的性能達不到,五六倍應該是有的。

    有這個性能,正如網友們說的一樣,這是硅基芯片的爺爺。

    .......

    計算機室中,韓元檢測著手中的碳基芯片,在基礎的故障測試完成後,他第一個做的就是運行速度測試。

    這個是他最關心的,也是直播間裡面的觀眾最關心的。

    六十八億顆晶體管,這個數字在硅基芯片裡面並不算什麼,放到22年,連中等級別的芯片裡面的晶體管數量都比這個多。

    但放到碳基芯片裡面的話,會有多大的威力?

    直播間內的所有人,甚至直播間外的人,包括韓元自己在內,都關心著這個問題。

    一片擁有六十八億顆晶體管的碳基芯片,到底有多強?

    韓元期待著,將經過基礎故障測試的芯片安置在對應的測試設備中,通過中間計算機啟動了操控程序。

    計算一塊芯片的基礎性能,無論是硅基芯片也好,還是碳基芯片也好,其最基礎的就是浮點運算速度了。

    至於浮點運算速度的測試方法,他依舊使用的是測試硅基芯片的那兩種。

    第一種是常見的度量算法。

    第二種則是π數值計算。

    這兩種方法,從一開始的磁芯板計算機到後面的集成芯片計算機都在使用。

    哪怕是前段時間才製造出來的納米級硅基芯片,韓元都是使用這種方式測試的。

    特別是π數值計算,能比度量算法更加精準的反應一塊芯片或者一臺計算機的性能。

    ......

    佈置好碳基芯片,韓元操控中央計算機先打開了裝載有‘度量算法’的程序,將計算功能轉移到佈置在測試設備中的碳基芯片上去。

    度量算法的規則其實相當簡單。

    就是對常數階、對數階、線性階、線性對數階、平方階、立方階等幾種常見階的多次度量計算

    比如讓一塊芯片計算1、2、4、8、16千平方次,需要的秒數分別進行測試一次,而後再將數據記錄下來。

    多次進行計算後進行平均,就可以得到一個相對精準的浮點運算速度了。

    這種測試方法比較簡單,編寫程序也簡單,便於利用。

    但機械化的數值計算無法徹底反映出來一塊芯片的性能。

    韓元還記得他製造的第一臺晶體管計算機,當初他同樣是採用了度量算法和π值計算兩種方式。

    度量算法給出的運算速度是六百萬每秒左右,π數值計算則要低一些,在五百多萬,接近六百萬的樣子。

    除此之外,關於第一臺晶體管計算機,他腦海中的這個系統,也給出了一個計算速度。

    韓元清晰的記得系統給出的運行速度是一千七百二十萬,比他自己測得的浮點運算速度要多出幾倍。

    兩者偏差這麼大,應該是是測量時使用的方法不一樣導致的,這個系統使用的測量方法對於硬件的使用效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