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宗 作品

第648章 兩份聖旨

 明代聖旨套多采用綾製作,清朝康熙年改製為綢套,表面織四爪金龍,套上端為四端繩結,繩結上有錫印殘留。

 盧燦解開其中一套聖旨的繩結,抽出雙軸綾聖旨,見上面沒有了扎繩,便攤在桌面上,雙手推開,開篇就見到楷體書就:“奉天承運皇帝,敕曰……”

 是敕令聖旨。

 清代聖旨,又分為三種:詔書、制書、敕書。

 詔書是皇帝佈告天下臣民的文書格式;制書是皇帝表達皇恩、宣示百官時使用的文書格式;敕書也是發佈給大臣的,不過更偏重於給大臣加官進爵的制式文書。

 其中制曰和敕曰又要著重強調一下,封號和升官都是屬於皇帝恩賜,但是制曰只用於封賞,如果是官員升遷,就不屬於制曰的範圍。同理,敕曰是用來升遷的,同時也起到告誡的作用。

 這件聖旨,頒發於康熙二十二年正月二十四日,即1683年的正月二十四。這已經是康熙平定吳三桂的兩年之後。他終於能騰出手,整治西南羈縻州諸藩。

 敕書內容是嘉獎勐養宣慰司多年來勤於王事,不忘君恩,特此嘉獎賜恩,特敕封敏丹一族的祖上多位祖先為一品虛銜,並提醒敏丹弄儂,要繼續保持“克己奉公,安民樂事”。

 敕書的執筆者為當時的學士、時任禮部侍郎的陳廷敬。

 鈐印者還有當時的滿人吏部尚書達哈他,以及內務府總管、禮部尚書納蘭明珠。

 最後蓋“敕命之寶”印。

 漢滿雙文,標準的清代敕書聖旨。

 從這份聖旨能推斷,大約在吳三桂剿滅之後,當時的孟密土司敏丹弄儂,應該是派了不少人,上京進貢,才有這份回敕聖旨。

 這份聖旨,極其規範,保存得也不錯,算是清早期聖旨中的精品之作,有相當高的文物價值和歷史研究價值。

 盧燦簡單介紹一遍這份聖旨之後,又頗為期待地拿出第二份聖旨。

 同樣是清代聖旨,不過,頒發的皇帝已經不是康熙,而是十全老人乾隆的傑作。

 頒佈時間為乾隆四十二年即1777年,內容同樣是敕書嘉勉孟密土司敏丹家族的忠君敬事,賞賜若干……等等。

 其實,盧燦也能猜到乾隆為什麼頒發這道嘉獎聖旨。

 乾隆四十一年,阿桂將軍徹底平定大小金川之亂,西南紛亂,羈縻州各土司亟需要安撫。

 要知道,為了大小金川,乾隆朝先後共投入了近六十萬人力、七千萬帑幣,前後歷時三十年。

 若是再來一次,乾隆根本耗不起!

 從這兩份聖旨中能看出,中原王朝對於天高皇帝遠的邊民羈縻州,那是真的“有心無力”!

 即便好大喜功的乾隆,也架不住。

 此行緬北,收穫連連,盧燦忍不住露出開心笑容:一塊明代開府建牙記事碑,兩份清三代帝王聖旨,一枚將軍令,差不多勾勒出西南羈縻州與中原的歷史牽連。

 再找一些類似的文物,完全可以構成一個羈縻州歷史小專題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