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空間來客 作品

657大閱禮

有明一代,軍禮形式內容豐富,“親征為首,遣將次之。方出師,有禡祭之禮。及還,有受降、奏凱獻俘、論功行賞之禮。平居有閱武、大射之禮。而救日伐鼓之制,亦以類附焉。”





魏廣德所說的“大閱禮”,其實在後世就是閱兵儀式。





在明初的洪武、永樂時期,閱兵活動還是比較活躍的,這種閱兵活動多伴隨帝王出師征伐活動同步進行的,注重軍事實效性能,但時間、地點、形式等多為“隨地而閱”,並不統一。





按照魏廣德所看到《明實錄》、《明會要》等文檔中的記載,自洪武至今,各類“大閱”活動舉行了二十餘次。





只不過這些大多集中在洪武和永樂朝,特別是永樂中期時,明成祖朱棣曾校閱六師,邀請多國使節觀禮,在國際上引起了較大的反響。





魏廣德想到的自然就是用閱兵展示大明朝的軍力,不僅震懾北方草原,也可以傳遞到東、西洋,讓他們不敢輕忽大明國力。





“現戚繼光已經在京營多時,聽說在他操練下,神機營已經有不小變化。”





魏廣德說道這裡的時候觀察了下隆慶皇帝的表情,發現沒什麼變化,這才繼續說道:“譚綸、戚繼光皆是在江南統軍作戰多年的宿將,正好讓他們主持此事,務必讓大明重現開國時盛大軍威。”





魏廣德的想法其實很簡單,這兩人都是打老了仗的人,自然知道該怎麼操練軍卒,讓他們看起來悍勇無比。





他再想點辦法,提高閱兵的觀賞性和威懾性,總之,一切都要讓人明白,大明朝軍事實力很強。





魏廣德說完話就看向隆慶皇帝,等待他的答覆。





此時的隆慶皇帝也是在思考魏廣德的提議,邊軍出塞是為了向蒙古人展示明軍不屈的戰力,而大閱是為了向周邊展示軍威。





大閱啊.





隆慶皇帝雖然沒什麼大志向,可沒大志向不代表他就不想做出點成績,有點作為,最好青史留名那種。





洪武、永樂、宣德、正統、天順、成化幾朝都搞過大閱,但規模有大有小。





最後一次大閱是在成化十一年,此後九十四年間就再未行過此典。





隆慶皇帝不是個聽到大閱就激動的搓手頓足、手舞足蹈的人,魏廣德的提議很新奇,看上去也很誘人,可是他現在想的卻不是成功後會怎麼樣,而是想到京營,想到大閱萬一出現意外,丟了朝廷的顏面。





好吧,和之前那些成化、弘治那些皇帝不同,隆慶皇帝應該是和正德皇帝類似的人,不是性格,而是對京營的瞭解。





他可是在京城大街上看到過京營士卒懶惰鬆懈的人,也知道京營裡的實情,因為勳貴和朝廷的原因,京營士卒每月的軍餉其實只能拿到三成,而且訓練不足,兵員充斥老幼。





大明朝皇帝之所以還願意讓勳貴領京營,主要還是放心。





京營雖不堪用,可好歹他們還知道練一支精兵充場面,算京城內最強的一股戰力。





維護皇權,這些兵馬也足夠了,只要沒有外鎮兵馬乾預。





若是把京營交到文官手裡,簡直不敢想會有什麼結果。





良久,隆慶皇帝才遲疑道:“你說的第一條,我先前就說了,沒有問題,至於大閱





京營,行嗎?”





魏廣德聞言微微睜大眼睛,正待開口,就聽到隆慶皇帝繼續說道。





“京營的情況,你是知道的,我也不指望他們能爆發出什麼戰力。





若真是要大閱,我看還是從薊鎮和宣大挑選精兵良將參與。





既是大閱,必然有外藩使臣在旁,朕不想讓他們看到京營那不堪的樣子。”





“陛下多慮了。”





魏廣德先前就想說話,可隆慶皇帝繼續在說,他自然不敢插話。





這會兒皇帝說完,也該輪到他說了。





“京營的情況,臣當然知道。





既是大閱,自然要重練京營,可不敢讓他們現在這個樣子出來見人。





臣覺得,譚綸既已是兵部侍郎,可讓他再兼個都察院右僉都御史,贊理京營軍務就理所應當。





贊理軍務,本就是主持京營日常訓練。





再有既會選兵的戚繼光,讓他重新篩選京營兵士,將精銳合遍一營做為這次大閱的部隊,大閱後保留做為京營作戰主力,剩餘老弱殘兵可放歸或者擔任京營日常承擔的差事。